这年头,如何才能年薪千万。
除了中彩票和搞一些特立独行的直播带货之外,雷军挖角天才少女罗福莉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你已经听腻AI的2025年,搞技术依然很有钱景。可能你会说,那关我什么事,现实不允许我一夜之间变成下一个奥特曼。
但其实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伴随着这些大厂不断招兵买马,你最爱的降价潮可能要进入中止阶段。
越拥挤越不愿意离开
尽管还没有像《钢铁侠》中的贾维斯那样,可以全方位照顾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经过这两年时间的深度接触,很多一线城市用户已经习惯使用AI。
比如人们去旅游,会很快想到叫AI做个攻略,又或者是遇到繁杂的数据,直接扔给AI整理出表格。
这在2023年初,估计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场景。毕竟,当时刚刚出生的文心一言接连翻车。
图片说明:文心一言早期文生图;图源:北京商报
但让人很意外,正当大家想继续嘲笑国产AI不行的时候,许多后入局者的表现还不错,就连文心一言也调整好了状态。
可以看到,这个阶段,大家还是以狂奔和追赶为主,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追赶上大魔王chatgpt。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到了2024年,价格战很快就来到,谁敢信原本技术壁垒极深的大模型,竟然就像萝卜大白菜一样被售卖,到了2025年,依然有选手死咬这个打法不放。
不过,这其中也多了一点变数,伴随着此次雷军招募天才少女,指向了人才在AI竞赛中的重要作用,从过去的拼技术到降价、投流又回到了拼技术、疯狂储备人才的阶段。
这也意味着,大模型的2025年,或将是一场技术之战,特别是中腰部选手不再佛系,这又迫使头部大厂必须在价格战当中,分出精力去应战。
原因也很好理解,按照小米的市场份额和雷军的影响力,以及它在2021年就已经有AI团队,你可能以为小米大模型在BC端都混得风生水起。
实际上,它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不信我们可以看到,根据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产品使用率统计当中,小米并未榜上有名。
图源:CNNIC
再和其他手机厂商进行对比,vivo、荣耀等玩家都在推陈出新,小米的玩法则是相对少一些。
雷科技就曾梳理过,vivo大模型支持超能语义搜索,可直接通过语音让AI找到自己想要的图片,小米却无法直接提供。
图源:雷科技
以及荣耀AI助手,也有了一句话点外卖的功能,相对之下,小米没有多少花样。
所以,挖来更多人才,估计小米也是为了补足自己的短板。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正面应战文心一言、豆包和chatgpt们。
表面上看,努力搞技术和搞价格战好像没啥联系,但需要看到的是,大模型始终是个需要高度研发的行业,有钱搞技术,可能就没钱搞降价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厂而言。
这意味着,大模型选手将面临二选一的局面:
技术还是低价,选哪个都头疼。
进退两难
在理想状态当中,价格战应该是这样打:因为技术的进步,让大模型的训练成本、算力成本都有所降低,选手们的盈利空间变大,即便是再低价,也不至于让自己烧穿底裤。
同时通过降价,也将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烧钱养出用户习惯,幸运一点的,还能获得规模效应。
像隔壁网约车赛道、社区团购等都有类似的逻辑,就像滴滴也算是苦尽甘来,多年来稳坐市场老大位置,即使是下线顺风车一年,给了其他对手喘息的机会,但小弟们依然无法KO掉滴滴。
可惜的是,大模型赛道要比网约车赛道残酷许多。
对比网约车平台还能靠抽佣司机、植入广告、加盟费、租车服务等作为自己的盈利模式,大模型的变现方式却比较单一。
以chatgpt为例,你肯定已经感受到,面对我们普通用户,也就是搞了个chatgpt plus,即会员模式,可以享受到比较多的权益,国内搞类似操作的有文心一言。
以及面向开发者端、企业端搞的API接口服务,现在各位大搞价格战的,就是在这个服务上做文章。
要不就是给企业提供定制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像字节跳动就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赛力斯等20多家厂商合作,宣布成立汽车大模型生态联盟。
再有就是一些剑走偏锋的试验,kimi就上线过打赏功能,用户只要打赏个5块2或者19块9,就能在高峰期获得优先使用权。
图源:kimi
只不过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也分析过,人们对AI并非刚需,不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强烈的需求,特别是五环外的中老年群体,甚至不知道AI是什么。
就像出行,县城人群需要网约车,但如果你叫他们用AI来干点什么,大家未必能回答得上来。
图片说明:县城的市集;图源:网络
这又会影响大模型快速落地的脚步,所以很多人又把希望寄托在价格战上,通过低价抢占市场。
但这又会增加大模型的整体成本,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汪玉就估算过,假设GPT-4 Turbo每天要为10亿活跃用户提供服务,每年的成本超过了两千亿。
这还只是技术成本,并没有包括投流等营销成本。
根据移动营销平台AppGrowing统计, Kimi在第三季度的广告投放费用大约为1.5亿元,豆包约为2亿元,元宝约为8000万元。
要是家里没有个矿,压根玩不转价格战这个游戏。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人工智能公司CEO就指出了价格低、高并发、良好的应答质量是AI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高并发,其实就是在特定时间内,系统能同时处理大量任务的能力。
所以这位CEO的意思很明确,大模型要想做到物美价廉,现阶段是比较难的事。
不仅如此,大模型的应答能力,同样也是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面对相似度极高的大模型产品,大家总是希望能挑出最智能的一个。
第三方测评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的测试结果也指出了,低价区间的大模型开始多起来,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显而易见,当小米补齐自己的短板,不断发力,可能会连带着整个市场把技术卷向一个新高度,大厂有钱暂且还能玩转价格战与拼技术的游戏,不富裕的小厂就不一定了。
到时候,他们会不会又像长视频赛道一样,先来个免费让你看视频,如今打死都不愿意放弃会员模式,还搞了超前点播等骚操作。
当然,在他们还没有烧完钱的时候,离降价潮消失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大家还是能拥有美好的免费时光。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