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本来是件美好的事情,但对于开车返乡的老司机来说,却是痛并快乐着,要是遇上大堵车,意味着吃喝睡全都要在车上解决。
放眼国外,其实大多数城市都逃不过堵车的命运。这不,纽约在今年1月5日就开始征收道路拥堵费,说是要减缓拥堵问题。
并且收费还挺贵的,9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6元)。
但收了这个费,路就不会堵吗?
尤其这个政策还提及,乘客坐网约车,也得出这个费用。
要是国内也跟进,画面太美好,我都不敢继续想象下去。
国内早就在研究
小灼查询资料发现,美国早在2008年就对拥堵费立法提案,一直搞到今年年初,才开始正式在纽约征收。
这也是美国首个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城市。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对美国最拥堵的地区之一,曼哈顿岛第60街及以南的区域进行征收,用他们公告的话来形容,就是“拥堵减缓区”。
图片说明:曼哈顿第60街的拥堵收费扫描仪;图源:纽约时报
车辆在进入这个拥堵减缓区的时候,只要缴纳一次拥堵费,就能随意多次出入该区域。
就是费用的多少,却是与是否处于交通高峰期、车辆种类以及支付方式有关。
比如家用的汽车,在高峰期进入,使用E-ZPass 电子收费系统(美国东北部的一种收费系统),只需要支付9美元(约合人民币66元),要是你不愿意用,价格就变成了13.5美元(约合人民币98.9元),要是非高峰时间进入,价格则是2.25美元(约合人民币16.5元)。
要是小型卡车和巴士嘛,在使用E-ZPass以及高峰时段进入,拥堵费为14.4美元(约合人民币105.6元),在相同情况下,大型卡车和旅游巴士的费用却会高一些,达到了21.6美元(约合人民币158.4元)。
倘若使用其他支付方式,还会更贵些,小型车和大型车分别需要支付21.6美元(约合人民币158.4元)和32.4美元(约合人民币237.4元)。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要是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乘客也要承担这个费用,价格分别是1.5美元(约合人民币11元)和0.75美元(约合人民币5.5元)。
换言之,就是用户在单次行程最少需要支付0.75美元,要是同一天,你乘坐另一辆网约车进入该区域,还是得掏钱。
哦对,还得提一句,残疾人司机、运送残疾人的车辆、应急车辆、公共汽车、政府用车等,都不需要缴纳这个费用。
总体来看,纽约这个方案算是“因车制宜”,没有粗暴的一刀切,就是过于繁琐。
小灼看完只有两个感受,一是估计很想推广他们家的收费系统,二是以后谁还敢坐网约车啊。
不过,部分网友都认为,只要能解决堵车问题,多交点钱其实也没啥。
原因大家都懂的,纽约是全球最拥堵的城市,有关统计显示,司机全年平均堵在路上的时长达到了101个小时。
图片说明:纽约街道
放眼全球,其实很多国家,都是靠着征收此类费用,企图彻底让堵车消失。
比如伦敦,从2003年开始,就对市中心的车辆征收5英镑的拥堵费,采用的就是和纽约一样的玩法,针对特定时段、特定车辆去收费。
新加坡的时间更早,1975年起,就对进入市中心6平方公里控制区域的车辆征收3新元的道路拥堵费。
再把目光放回国内,其实北京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交通拥堵费。
根据中新网的梳理,此后十年时间里,北京的相关工作计划和工作细则,都有提过关于拥堵费的消息。
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正式落地。
当然,这起码指向了国内也有征收拥堵费的念头。
从别国的实操来看,这招还是有点用的。
以美国为例,据说纽约在开征一周后,进入征收区域的流量减少了27.3万辆,交通流量下降7.5%。
再看看新加坡,有拥堵费加持之后,进入控制区的车辆也下降了一半,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单从上述结果来看,拥堵费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堵车好像真的会消失。
可硬币的另一面,它也会带来许多甜蜜的痛苦。
赢家变成共享单车
脑补一下,如果国内也用了纽约这套操作,坐个网约车需要你多交5块钱,特别是有人还很倒霉打到一辆臭车,那谁心里都有气,司乘矛盾直接升级。
显然,拥堵费所带来的负功能非常之多,比如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是划定特定的区域收费,尽管劝退了一批司机进入该区域,做到了分流。
但这又可能导致其他区域车流量变多,到时候又再次上演堵车大戏,最终苦的还是司机。
从这个维度来看,拥堵费好像治标不治本。
二是不利好网约车行业,司机收入或锐减,乘客还需要支付更多出行成本。
我们可以分市场来看看,以美国市场为例,此前谷歌等公司搞无人驾驶出租车,遭到司机的强烈反对,原因也和国内一样,被无人驾驶抢饭碗,以及抽成也是司机难以言说的痛,这都导致他们收入减少。
同时根据远川研究所的梳理,美国网约车主要存在犯罪率居高不下、拒载、车内异味、司机举止不文明、种族歧视、司机过分热情等问题。
就拿臭味来说,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自己打个优步,上车就能闻到一阵异味,所以希望司机能开个空调,没想到人家司机直接说,车费太便宜,空调是绝对不能开的。
一言蔽之,就是这老司机为了多赚点车费,直接连空调都不开,乘客用户体验为负分。
图源:远川研究所
种种矛盾之下,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拥堵费,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提及,这又将加剧司乘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们更不愿意坐网约车,司机收入将会更少。
回到国内,也有相似的逻辑,当下网约车市场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了拥堵费,其实会进一步削弱它们的竞争优势,用户到最后会觉得,还不如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毕竟我们是经历过0元打车时代,用户早已培养出低价打车习惯,人们不一定愿意支付更多出行成本。
三是一些土豪不差钱,就是要走这段路,这相当交钱像没交一样。
像伦敦搞了这么多年,刚开始确实是有些效果,但不久后又故态复萌,中国新闻网对它的总结是“甚至是越收越堵”。
可见,拥堵费有时候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就认为,拥堵的根本是道路资源不足,所以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尽可能少开车。
按照这个逻辑去推理,共享单车恐怕要成最大赢家,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像大学生都曾使用共享单车夜骑郑州,又能锻炼身体又能省钱。
图片说明: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图源:小红书
所以,ofo恐怕是早死了,拥堵费开征之日,它卷土重来似乎能有一线生机。
到那个时候,我的199元押金也该回到我口袋了吧。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