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的价值,远超硬件堆叠的冰冷机器

文摘   财经   2024-10-12 19:09   广东  

AI或成“人机合一”关键



自移动互联网大门打开,智能手机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历程。


只不过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用户也产生审美疲劳,手机厂商想打好这场战役并非易事,除了在硬件上创新之外,在软件上更需要升级交互方式。


尤其是结合当下早已进入AIGC时代的大背景来看,手机通过AI接管人类生活,做到人机合一,估计会是消费者所追求的方向。


但现在出现了矛盾的一幕:人们已经在使用AI,可又像两个心意不通的恋人,屡屡不能触达心中所想。


又远又近的大模型


能够看到的是,ChatGPT在2022年11月横空出世之后,很快掀起了大模型之战,各方赛道选手紧急加入其中,就连手机厂商也在快马加鞭。


在狂卷价格、影像、续航之后,大模型成为各家布局的重点。


手机厂商的助力,使得AI的使用门槛有所降低,也让AIGC成为了一场席卷全民的狂欢,AI助理不再是只存在科幻电影里的想象,而是实打实的进入生活当中。


本图由AI生成


只要你拥有一台智能手机、或者PC设备,你就能在AI海洋里遨游。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


虽然AI已经触手可及,但它似乎并没有像电影中的那样,变成一个知悉用户需求的贴心管家。


从时间线来看,许多玩家为了抢夺大模型的红利,都属于赶鸭子上架系列,只是简单套了大模型的架子,并没有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产品设计。说难听点,就是有互相抄作业的嫌疑。


再加上难以躲避的大模型幻觉,很容易出现翻车的情况。


现在打开社交平台,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吐槽AI鸡肋的帖子很多。


以旅游攻略为例,在理想状态当中,AI应该是人类的旅游好搭子,能火速做出一波行程安排。


但在实操过程当中,AI的安排其实比较粗略,并没有细致到酒店的预订、门票价格等,和直接百度出来的结果差不多。


图片说明:某大模型生成的旅游安排


小灼的一位朋友表示,自己明明是想去桂林的一些小众景点,可AI给自己推荐了象鼻山。


又或者是在餐厅推荐上,如果你是一个大模型发烧友,在不同的大模型输入类似的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大模型所推荐的答案都是相似的。


明明已经在提示词中说明,你不喜欢吃葱,AI还是给你推荐葱油饼。


而人们想象中的AI,其实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直接一步到位给自己推荐。


如此看来,还不如自己直接百度或者到小红书搜索种草笔记。


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其实和一些大模型厂商并没有“因人”去做产品有关,也就是没有做到大家想要的千人千面,导致AI只会笼统给出一个相近的答案。


果然,有时候AI也和人一样,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也让用户难以感受到AI的实用性,可能会阻碍大模型的进一步落地。


同时,也意味着,在手机厂商的贴身肉搏当中,要是能知悉用户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去打造产品,或许更容易在这场战役当中脱颖而出。



AI或成“人机合一”关键


目前,智能手机之于用户,已经是像水和空气一样的存在,是现代人类的必需品,更夸张点,还可以说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但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用了这么多年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趋于审美疲劳,大家都在期待未来手机形态,或者说出现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工作上,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人机交互的方式只能是屏幕点击,你想建立一个表格,需要手动操作,才能完成一系列流程,这似乎已经不符合用户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想象。


本图由AI生成


估计也是看到了咱们用户渴望的,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开始转变做AI的思路。


比如vivo,最近就搞了一个phoneGPT手机智能体,重构了传统的交互方式,它能够根据用户意图和习惯,实时自主拆解需求。


就像你吃饭想要去订座,一般的AI只会粗暴给出一个答案,就不管你了。


但在PhoneGPT的加持之后,你只需要告诉订座助手,自己吃饭的时间、人数、喜爱的餐厅类型之类的,AI就会基于我们的需求自动去搜索答案,还能直接帮你打电话预定。



要是不成功,它还能帮你继续找下一家。


这无疑是社恐星党的福音,对比以往用户的手动操作,这样的玩法不仅做到了像电影那样,真的由AI执行任务,也提供了新的人机交互范式。


还有现在流行的文生图,大家应该发现小灼的文章配图很早之前就开始使用蓝心大模型生成了。


它口令不用给的很多,就能快速生成图片,多用几次之后它也会记住你平时喜欢的风格,下次生成的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


这其实正是AI不断进化,深入用户内心的过程。


又比如另一边的OPPO,则是推出了AI大模型语音摘要,让我们在打电话之后,还能获得一份总结。


图源:量子位


是的,现在用智能手机不仅能打电话,你还能拥有一份与他人对话的演讲稿,甚至AI还能帮你列出待办事项,压根不用消费者自己操心。


可见,现在手机厂商的打法,是让大模型主动为用户服务,有点像隔壁电商赛道,从以前的“人找货”变为“货找人”,实现不一样的人机合一。


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而智能手机则是充当了媒介的载体,在大模型时代,AI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这还不够,人与机器设备的融合,总是需要一些情感温度。



我们需要有人味的手机


以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手机为起点,手机就一直在不断迭代更新,改变尺寸和屏幕、安装摄像头,再生长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功能。


本图由AI生成


尽管能给用户耳目一新之感,但随着整个市场趋向饱和,用户换机周期变长,各方选手都很难回到过去一路狂飙的黄金时代。


所以在ChatGPT诞生之后,整个行业都视为救命稻草。但现在事实也告诉我们,做AI不是单纯卷技术,和生态建设,用户的人文关怀等息息相关。


生态建设需要时间,用户的人文关怀其实更容易做到,这又涉及到智能手机是否能get到用户痛点。


比如,除了希望大模型接管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解决沟通障碍也是不少用户所期盼的。


大家都懂的,我国人口众多,各地方言有所不同,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再加上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说方言,并不利于民俗语言的传承。


而且放眼整个AI市场,很少有厂商注意到这一点,这也是大模型落地慢的原因之一,没有一个“必须”的理由,让用户心甘情愿使用AI。


当然,也有厂商看到了这个痛点,像vivo就启动了方言保护计划,唤醒“vivo听说”之后,就能无障碍识别苗语、粤语、河南话等七种方言。



走相同路线的还有小米,利用AI支持中文、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的互译,还实现了AI字幕功能。



能够看到的是,在AI的助力下,智能手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打电话机器,人机合一似乎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显然,手机厂商的同台竞技已经进入下一轮,不是简单地把大模型塞进手机里就完事了。


用户需要的,是一个更懂自己,更有人情味的大模型。



往期推荐


互联网灼见
思维火花相碰撞,我们一起洞察趋势,灼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