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请增加红烧肉的浓度,同时注意菜品分发的稳定性”。
你敢信,上面这句互联网黑话,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其实是“阿姨啊,多来点红烧肉,可别颠勺了”。
大家都懂的,互联网黑话一直都是打工人深痛恶疾的存在,可惜挥之不去难以躲避,多少人为了生存只能把厌恶往肚子里咽。
如今,却有大厂主动发起了“反黑话”大战,鼓励牛马们说人话。
但互联网黑话,明明就是互联网大厂一手带起,现在却呼吁我们放弃。
大厂果真是为了打工人好吗?
从厌恶到深深喜欢
黑话,原本是指行内话,主要是为了避免外人听懂而设置的秘密暗语。
初阶一点的,有“我是土豆土豆,呼叫地瓜地瓜”,主打的就是一个接地气。
但是当互联网遇到黑话,那就不得了了,简直是老房子着火,一发不可收拾。
你看移动互联大门大开的2010年,降维打击、内部创新 、媒体矩阵 、病毒式营销等新词纷沓而至,随后到了2014年,更是颠覆、精益性创业、战略性亏损等抢着出现在你眼前。
这两个阶段出现的词,已经很有装逼的味道,所幸的是,你不至于听不懂,只要稍加理解,还是能加入装逼的队伍。
图源:网络
一直到2017年之后,互联网黑话的王者出现,那可真叫人苦不堪言,例如颗粒度、链路闭环、赋能、持久收益...
没有进修过互联网黑话学,压根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跟随着互联网黑话一起迭代升级的,还有打工人对黑话的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多多少少是有点虚荣心的,一些高大上的语言能包装自己,这是不少打工人主动使用黑话的原因。
但更多人是被动的,因为听不懂没法在职场混了。
像小灼一位在大厂工作多年的朋友阿K表示,自己当初过五关斩六将拿到offer,没想到入职第一天被leader一句“组合拳打法给产品赋能”难倒。
作为新人,尽管已经在心里面骂了一百次“真装逼”,可他不敢直接问领导和同事,更不敢说自己不懂,生怕说错一句话,以后领导给穿小鞋。
从此以后,阿K决定发愤图强学习互联网黑话,以至于我现在和他聊天,有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图片说明:中英混杂,已经是阿K的底色;图片来源:小灼本灼
而根据深燃的报道,不少打工人都有这样的心态转变。像一位叫赵赵的年轻人,从一开始的疯狂排斥,到后来主动使用。
又或者是有人认为,不用黑话,就是不够互联网,立志要用一己之力同化同事,大家一起享受一个高端职场。
总体上来看,这是大多数打工人都有过的心路历程,非要用有网感的话来说,就是“屠龙的少年,终成恶龙”。
别以为受苦的只有国内打工人,其实全球打工人都一个样。
不信我们可以看到TikTok当中,就有一个叫lisa的博主做了一个“Corporate Erin”系列,直译成中文,就是“大厂艾琳”的意思,她主要扮演一个职场高管,去讽刺和模仿互联网大厂文化而走红。
图片说明:“大厂艾琳”系列;图源:差评
像什么可交付成果、过程抓手都是她的日常内容,毫不意外,她很快戳中了打工人的痛处,评论底下全都是抨击互联网黑话的心声。
一外国网友直言,这些视频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自己上班的企业就是这样,每天参加的会议就是在上演各种黑话。
还有一些网友则表示,看得太多,自己甚至被lisa的互联网黑话洗脑了。
但即便如此,该用的还是得用,因为整个职场都是如此,尤其是当你的大leader在高谈论阔赋能和生态化反,你总不能接上一句“求求说句人话吧”。
大家都是一边深深厌恶,另一边又在深深使用,把自己变身成为出口就是一嘴黑话的成熟职场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你经过三五年的锻炼,终于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之后,大厂开始表示,试着和黑话说拜拜吧。
说好的一起装逼,你却主动放弃。
一个黑话倒下,千万个黑话崛起
从查询到的资料来看,相比其他大厂,字节跳动反黑话的动作还是蛮多的。
比如在2021年,张一鸣在字节跳动9周年年会上,就念了一段话,用来讽刺互联黑话。
图源:网络
大家细品,反正每一个字我都看得懂,但是组合起来感觉比文言文还难翻译。
还有就是最近,字节跳动在厕所张贴了许多张反黑话的漫画,还在漫画上方,标注了几个大字“不说黑话,清晰表达”。
图源:电脑报
从打工人的角度去看,如果你是一个憎恨黑话到极点的打工人,看到公司鼓励员工解放天性,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欣喜若狂,由公司带头,终于要挣脱掉黑话的牢笼。
这似乎指向了,互联网大厂真的有反黑话的趋势。
毕竟按照当下互联网大厂都担心别人搞“差异化”的逻辑来看,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一定要有,在如此背景之下,不排除其他大厂也会搞“反黑”。
只是,这真的会利好打工人吗?
我们可以从黑话出现的初衷进行对比。
前文也有提到,从古到今,黑话一直都存在,主要是为了让外人看不懂。
而黑话放到现代企业当中,则是管理者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或者说是缓和劳资关系,于是赶紧创造一些新名词,想用来提升凝聚力。
最早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公司使用这个打法,在2010年前后,这阵风猛烈吹向国内。
如果你记忆力不错,肯定也会记得这段时间是移动互联网初期,各种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刻,什么微博大战、网约车大战、千团大战轮番上演,大厂肯定需要一些办法提高士气。
就像财经杂志一篇文章里指出的,建立术语体系是专业分工中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行话” 能提升合作效率,也能增加群体认同。
向外,搞点高大上的名词,消费者听不懂,可能更容易冲动消费。
向内,说好听点,就是凝聚团魂,构建企业文化和精神。
说难听点,就是驯化打工人的过程,以放弃个性化表达为代价,变为连996都习以为常的牛马。
这个操作也可以用传播学中的“潜网理论”来解释,即组织内部都有一张大网,用来维护自己的管理秩序,加强凝聚力,更重要的是防止不懂规矩新来者对组织行规的破坏。
显然,黑话可以看做“大网”的一部分。
所以,当大厂呼吁员工表达自我,肯定是好事。
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难道大厂就会这样放弃维护自身管理的方式吗?
一个黑话倒下,是否还会有其他“红话”、“蓝话”的出现。
答案我们不知道。
但能够确定的是,一个企业需要凝聚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战争越发没有边界,流量红利见顶以及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大厂们也在换姿势求生存。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