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冬天打到一辆臭车,更让人难过的。
开窗,冷风能把你冷傻;
关窗,你会被车上的臭味大集合熏晕。
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平台终于出来说话,说会赶走臭车,要还我们用户香香车。
但让人难过的,结合目前网约车的现状来看,臭车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臭到想要跳车
关于臭味从何而来,相信大家伙都能猜到:
一是车子的内饰、坐垫、顶棚、仪表盘等本身就带有一股化学试剂的味道,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新车味”。
别以为这阵味道只存在新车当中,在密闭空间里,这些味道是最难散掉的,而且随着零部件的老化,挥发性化学物质还是会不断释放。
科普中国就指出了,随着车龄和总里程增加,污染物释放量确实会逐渐减少,但要想基本为0,基本不大可能。
二是司机吃住都在车里,个人卫生堪忧,这是大多数网友都认同的臭味成因,已经不止一位网友指出,上车就能闻到司机的体味、汗臭、脚臭,不幸运一点的,还能获得上一位乘客遗留的屁味。
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你下一秒就想跳车,但转念一想这是花钱坐的车,多少人忍住要“晕厥”的危险留下来了。
这也难怪很多人形容,冬天打网约车,就像进了司机的被窝。
图片说明:网友吐槽臭车;图源:小红书
平台给出的对策也挺好玩的,说是会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同时会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进行培训。
在某些城市一边是上线清新车比赛,给司机给与一定的奖励,另一边还会在车内搞香氛卡。
从网约车选手博弈的角度来看,市场老大都已经行动,伴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估计其他平台也会有相应的跟进措施,毕竟谁都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万一哪家就靠着“香香车”弯道超车,用户会说出一句,XXX平台的车都不臭,到它们家打车吧。
这似乎指向了一场臭车清洗大战即将到来,最终会利好我们用户。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显然不是靠几个奖励,几个比赛,就能让臭车彻底消失在地球上。
天平的倾斜
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司机为什么要吃住都在车上,就不能把他们的洗漱用品,臭袜子、充满体味的大棉被都塞回出租屋里吗?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年初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即便是到了年末,还是能看到“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占八成”几个大字,让人的沉默震耳欲聋。
这指向,2024年一整年去跑网约车的人只多不少,尽管大家都知道这行钱不好挣,但还是义无反顾扎堆进去。
原因也是有目共睹,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好找,35岁失意中年人更是投了1000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最终他们在网约车赛道里相遇。
司机变多,跑单压力自然更大。
还有一个事实是,需求端同样接近天花板,就是从以前的增量变为了存量,反正用户就这么多了,再多也不可能有2016年之前的疯狂增长。
根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5.0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5.7%,这个数字在2022年6月,是在4.05亿左右。
图源:CNNIC
从用户增长规模曲线来看,增长已经有触顶的趋势,司机变多,乘客数量趋于稳定,供大于求,对于平台而言,则是要想尽办法把用户留在自己身上。
用的依旧是最粗暴的补贴大法。
晚点LatePost就梳理过,网约车行业搞低价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发放优惠券;二是提供更多低价产品。
从现在网约车选手的做法来看,上述两种做法的确成为行业共识。
但平台投入的营销费用不大可能大幅度增长,只能开源节流。
这很有可能意味着,网约车选手可能从过去对司机和乘客都重视,变为向用户倾斜,即用户补贴增多,司机补贴减少。
在财报当中也有类似的体现,根据滴滴2024年Q3财报显示,其销售和市场费用同比增长8.5%至30亿元,滴滴给出的原因是消费者激励和市场费用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GTV(总交易额)达到了1009 亿,同比增长13.%,国内GTV也达到了781亿元,同比增长7.8%。
图片说明:滴滴财报截图
平台销售额也同比增长23.7%,按照计算公式,平台销售额等于总交易额扣除掉司机分成、税费等进行计算,根据海豚投研的测算,司机的分成在不断减少。
而晚点LatePost就滴滴今年二季报也指出过,消费者的激励和营销费用在增加,司机的补贴在减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抑或是为了实现持续性盈利,又在不断提高抽成比例。
虽然交通部在2022年7月搞的抽成“阳光行动”,让30%成为网约车抽佣的高压线。
但还是难以阻挡平台们的花式抽佣。
央广网就报道了,一位辽宁的王师傅,某个订单的基本收入为45.55元,乘客实际支付是70.21元,以此计算,抽成比例高达35%,但司机收到一笔4.3元的奖励之后,抽佣比例魔幻地降到了30%以下。
同时有司机还认为,平台补贴给用户的费用,还可能是从司机的里程费里面扣的。
同样是央广网的报道,陈师傅在购买了一个“免抽佣金券”之后,平台虽然没有抽成,但原本81元的总价格,司机最终只收到63元。
图源:央广网
还有一个更神奇的操作是,在聚合平台模式下,司机收入被层层克扣,抽成比例甚至会超过50%。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指出过,在某个订单当中,乘客实际支付了98.11元,而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了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52.17元。
原因是聚合平台先抽第一层佣金,平台还会抽第二层佣金。
种种状况之下,导致一个恶果:司机客单价被压缩,只能花费更多时间去跑单,才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与时间神赛跑
收入锐减,是许多司机的共识。
一位司机就表示了,从2023年开始,同样是40公里路程的订单,之前到手还能有110元,现在只有80元。
另一位王师傅,2018年每天跑400公里,流水能达到1100元,现在同样公里数,流水只能达到600元。
一天跑14个小时,再加上需要油费、保养费、生活费的重压之下,导致他们无限延长开车时间。
而他们租住的地方,往往离最后一个送单地点太远,舍不得来回通勤的时间成本、油电费等成本,不少司机干脆选择在车里过夜,有司机表示,自己试过在车里睡了15天,洗澡和洗衣服几乎是很难办的事。
图片说明:师傅放在车上的被褥;图源:真实故事计划
网易科技就报道过,一位司机师傅严格的时间管理:
早上六点必须要出车,中午一点错峰吃饭,因为人少,单也少,并且吃饭时间需要保持在15分钟内,防止自己在路边停车被罚款。
晚上九点过后,必须出现在大厂门口,这又是因为大厂牛马加班结束,他们打车一般都能报销。
到晚上十一二点之后,就要出现在商圈酒吧附近,该时间段意味着人们吃喝玩乐结束。
一直到凌晨一两点,这位司机才决定下班,单日流水维持在800元左右。
显然,这个时候再叫司机回到城郊的出租屋里,很不现实,因为距离他的出车时间六点,不到五个小时。
可能你会问这些司机为什么这么拼,粤语里都说了“长命功夫长命做”,钱总是赚不完的,但大多数人拼命赚钱的理由总是相似。
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孤身一人从小城来到大城市,每月赚一万块,要把八千块全寄回家。
生活的重担,让司机们只能在车里苦熬。就像《无名的人》里面唱的,他们“是哭笑着吃过饭的人,是赶路的人,是养家的人”。
图片说明:一网约车司机把车当成家;图源:网络
匆匆忙忙为了谋生,住进车里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臭味自然很难杜绝。
虽然真的做到了月入一万,但这都是司机以巨大的时间成本,以及身体超负荷所换来的。
同样是真实故事计划的报道,一位姓徐的师傅,拼命做到了月入一万以上,但跑网约车10个月,由于久坐不动,体重从160斤攀升到200斤,还患上痛风,跑车期间,脚部剧烈疼痛也只能强忍。
从这个层面而言,司机很像是网约车游戏里的输家。
倘若平台放弃高抽成呢?现阶段来看,似乎不大可能,随着行业淘汰赛加剧,获得持续性盈利成为网约车选手活下去的关键,这又倒逼着它们绝不愿意放弃高抽成。
这成为了一个难解的死循环,平台想活下去,司机被压榨,臭车可能会更多。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