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垫付上亿车费,司机单笔收入却只有20块

文摘   财经   2024-09-24 18:53   广东  

垫付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这年头,跑网约车要是乘客下车后不付钱怎么办?


幸好不少平台都推出了垫付规则。


以滴滴为例,今年上半年,已经给司机垫付了1.29亿元,也算是用全力保障了司机的收入。


但让人意外的是,即便有垫付规则在手,司机在今年的收入却变少了,月入一万似乎已是一场梦。



有限制的垫付操作


现在网约车都是搞“先乘后付”的流程,所以许多平台很早就上线了车费垫付服务。


这样做的意图也很明显:


一是保证司机的收入,平台也能保证自身的运力,有足够的军火粮草去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避免司乘矛盾,也能减少平台不必要的麻烦。


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好像都是利好司机的操作,毕竟车费总会收到,司机也愿意更卖力的干活。


本图由AI生成


但现实却是,这个垫付规则并非没有底线的,还是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滴滴就列举了七种情况,表示无论订单金额大小,平台都有权利不给予垫付。比如实际目的地与订单目的地不一致的,而且平台没有修改,又或者是司乘涉及线下交易的。


还有的平台更狠,只会垫付小额车费,超过100元的订单只能司机自己看着办。


说好的给司机垫付,却设置了诸多的门槛。


为何会设置如此之多关卡,原因我想大家都能猜到,还是和羊毛党有关。


眼看着平台垫付高额车费,一些司机利用虚假下单、空跑等方式骗取平台垫付金。


像今年七月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就通报了,某网约车司机骗取了平台垫付车费8379.36元,构成诈骗罪。


而滴滴在最近也披露了,在不予垫付的违规订单当中,有司机出现订单开始即结束、绕路、恶意添加附加费等情况。


从平台的角度而言,想要抑制“羊毛党”等可以理解,但从黑猫投诉上看,一些平台都出现过车费没有及时垫付,甚至是没有给出理由,却不给予垫付的情况。


图源:滴滴


这似乎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嫌疑,好像都是由平台说了算。


而且从司机的角度而言,我们能看到的是,即便有垫付规则在手,但今年的钱却更难挣了。


根据交通运输局统计,现在很多司机的平均日单量可能只是在10单的水平。


也有老司机透露,以前在2015年前后,能轻松月入一万以上,如今同样的流水,却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还有一些统计更夸张,像在苏州市区,网约车单均营收仅为23.93元。


图源:昆山市交通运输局


一边是收入降低,另一边是司机还要投入电费、租车费、饭费等成本,有司机直言,拉一单,亏一单已经是常态。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差,明明已经有平台的垫付政策兜底了?


在这背后,是整个网约车赛道在和黄金时代渐行渐远,进入更为激烈的竞争期,平台和司机的日子似乎都不是特别好过。



越亏损越要抽成


司机收入减少,大致与三个原因有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多地都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原因在于运力饱和,提醒大家还是慎入网约车行业。


在这背后,又和人们寻求自由职业,厌倦996牛马打工生活有关,又或者是一些中年人遭遇裁员,跑网约车成为他们寻找新工作的一种过渡。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网约车司机增加了127.33%至657.2万。


图源:澎湃新闻


从业人员变多,蛋糕就这么大,收入自然就减少。


其次,和平台抽佣不断增长有关。


目前,大多数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列都是在20%—30%之间。在2022年,交通部就要求各大平台合理设定抽成比列上限并公开,此后大家都不敢轻易跨越30%这根高压线。


有明确的抽佣比例,也算是给司机一颗定心丸。


但现在,在聚合模式下,车费被层层抽成,抽佣比例甚至会超过50%。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就指出过,在某个订单当中,乘客实际支付了98.11元,而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了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52.17元。


为何会出现如此魔幻的一幕?还是和平台抽成有关,先是聚合平台抽了第一层佣金,司机所在的平台还会抽第二层佣金。


如此,司机辛苦干了半天,只得到一半的钱,能月入过万才是怪事。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这其实也和网约车平台亏损有关。


目前,除了滴滴已经盈利之外,不少平台都处于亏损当中。


以曹操出行为例,根据其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2023年,分别亏损30亿元、20亿元、2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70亿。另外一边的如祺出行入局比较晚,但三年累计亏损也超过了20亿元。


图源:曹操出行招股书


尚未盈利,意味着抽成比例很难降低,这是平台的主要收入之一。


同时,竞争压力之下,不少平台也走向了聚合模式,也就导致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层层抽佣现象。


平台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节约成本都纷纷开启了聚合模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司机无法躲避,只能被动接受。


最后,无人驾驶出租车如火如荼,也抢走了一小部分的单量,但他们目前对司机的影响非常之小。


尽管从乘客体验、避免司乘纠纷的角度去看,无人驾驶出租车有自己的亮点,但从成本、效率、运力等方面来看,还是真人司机更胜一筹。


不过,总体而言,网约车司机收入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指向了网约车行业已经进入新的拐点,重回万元收入时代可能很难。


同时,平台估计也会有新的打法。



安抚和背刺都会是常态


虽然不少平台都处于亏损当中,但在2023年,已经有了两家实现盈利的选手。


比如滴滴2023年全年净利润达到了5.4亿元,它在2022年还净亏238亿。


图源:滴滴财报


还有它的老对手优步,2023年的净利润为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亿元),其在2022年净亏损为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


两大平台都在同年实现盈利,表明了网约车赛道有着自我造血的能力,并非一昧的烧钱抢市场,也让整个市场看到希望的曙光。


就像隔壁长视频赛道一样,只要坚持一个十年八年,总会有盈利的可能性。


本图由AI生成


但有人上岸,也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及格线提高,马太效应可能会加剧,剩下的选手再不想办法盈利,可能会在无限内卷当中淘汰出局。


这又可能会导致各家放出各种新的打法,去讲述新的故事,可能是从司机端或乘客端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盈利空间。


比如在聚合模式上迭代,这又可能会导致抽佣比例发生变化。


当然,为了保证自己获得规模效应的能力,平台估计也会出台一些类似垫付规则的操作,用来保证自己的运力。


所以,以后跑网约车可能是痛并快乐着,一边是有平台保障车费到账,另一边也会被抽成折磨。




往期推荐


互联网灼见
思维火花相碰撞,我们一起洞察趋势,灼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