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房子着火,一发不可收拾
“人到五十,闪婚霸总”。
“闪婚老伴是豪门”。
是的,你没有看错,霸道总裁梗的年龄上限在不断刷新。
在俘获年轻人之后,微短剧还是没有放过中国老人。
新的流量密码
如果你是一个短剧发烧友,肯定已经留意到,去年短剧主要是迎合年轻人为主,内容大多集中在狸猫换太子复仇、绝望主妇的华丽锐变、霸道总裁爱上我等。
即便是今年年初爆红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走向了田园和穿越系列,但还是围绕年轻人所展开的叙事体系。
而从2024年年中开始,登上热搜榜单的短剧依旧有这些梗,可主角已经从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换成了五十岁的大爷大妈。
比如《闪婚五十岁》《五旬老太守国门大夏歌神赢爆全场》《金榜题名之母凭子贵》等,讲述的都是中老年的情感生活。
注意,不是小英式苦瓜大队的卖惨内容,每天都是喂牛种地带孩子,而是“老妇绝经离异,但遇上真爱”。
以《闪婚五十岁》为例,讲述的是女主角李秀芹差点被恶毒儿子逼迫嫁给别人,幸好在一次相亲当中,遇上了假扮出租车司机,实际是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男主。
讲究的就是一个反差和宠溺,还有“霸道总裁”剧里必不可少的“英雄救美”。
本图由AI生成
在这样的剧里,你不会感到年龄的参差,中老年人也能勇敢追爱。
当眼角有皱纹的男主说出一句“你要看我还行,今天就把证领了”,都让人忍不住直呼一句,宝刀果然未老,大叔撩妹一把手。
虽然基本的爽感是有了,但是当这样的剧情发生在中老人身上,未免会让观者觉得魔幻。在人们的刻板印象当中,“霸总”都是年轻人的专属。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去看,谁都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到底能不能被市场接受,第一批吃螃蟹的选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要是能成,皆大欢喜;
要是失败,又是一次亏穿底裤系列。
所以问题就来了,放着年轻人的生意不做,短剧怎么就盯上中老年了,毕竟伟人都说过,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本图由AI生成
这其实也是因为微短剧产业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相对于刚刚问世之时的粗制滥造也能走红,现在整个行业已经走向精品化制作,你能明显感受到短剧的质感已经从low变为了有逼格,一些短剧的制作班底甚至还超过了长剧。
另一方面,尽管短剧足够火热,但也不是谁都能盈利的,入局的选手变多,生存空间也在被压缩,有业内人士就向《中国商报》透露过:
“爆款的占比不到10%,90%的剧集是亏钱的。”
内容质量要求变高,还要想办法赚钱,这意味着短剧选手不能死守年轻人。
况且从过往经验来看,中老年群体比年轻人还容易收割。
五十岁正是敢爱敢恨的年纪
先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的用户画像,主要是年龄为30岁以下人群占比30.4%,31-45岁占比32.4%,46岁以上为37.3%。
到了2024年,用户占比开始发生变化,30岁以下人群占比已经下降至24.4%,46岁以上人群已经增长到了39.2%。
图源:QuestMobile
同时,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也显示了,40~59岁用户占微短剧用户的37.3%,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为12.1%。
这意味着,看微短剧的中老年用户越来越多,占比基本和年轻人持平。
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
首先,为了尽快适应移动互联网生活,一些中老年人在积极拥抱互联网,缩小数字鸿沟,许多年轻人热衷的互联网APP或者娱乐消遣方式,也在被老年人追捧。
比如在小红书和抖音里,随处可见各位中老年在冲浪,他们在分享退休生活、家长里短,和儿媳妇摩擦升级等。
这都增加了他们接触微短剧的机率,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去研究新事物。
其次,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追求,即便年过五十,也不妨碍老年人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一旦上头,就像老房子着火,一发不可收拾,噼里啪啦作响。
无论是此前的“假靳东”被多位阿姨控诉骗走钱财,还是后来的七十岁老太为见网红“秀才”跨越千里,都说明了只要瞄准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钱包想不鼓起来都难。
显然,在此趋势下,当霸道总裁梗移植到中老年群体身上的时候,此类剧情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本图由AI生成
观看微短剧,观众其实完成了一次情感投射,会在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剧中人,也就是二次元常说的梦女、梦男,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梦想,都在剧中一一实现。
再加上短剧的内容设置,本身就会叠加逆袭、狗血、矛盾等元素,这是许多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无法抵挡的魅力。
简单点理解,微短剧其实能给中老年提供“情绪价值”。
尽管它是假的,但是先快乐再说。
不过,也要看到的是,一边是中老年群体心甘情愿掏钱,另一边却是微短剧也在上演各种套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些平台还想着剑走偏锋收割中老年人,比如“同剧不同价”。
中国消费者报就指出了,两台同系统的手机,登录不同账户购买同一部短剧的价格,其实并不一样。
以《五旬老太守国门大夏歌神赢爆全场》为例,同样是19.9元的价格,一个可以解锁25集,另一个只能解锁20集。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对于数字消费不敏感的中老年群体而言,很容易忽略此类细节。
还有一些微短剧剧场在支付价格上也不明确,比如对全剧所需要的虚拟币总数没有明示,又或者是虚拟币与现金的兑换比例没有写清楚。
这都容易导致中老年群体陷入反复充值、多次充值的陷阱当中。
此前就有网友发文表示,自己母亲在微短剧上的消费很夸张,半年保持着6000元/月的付费频率。
还有一些老人更夸张,不知不觉为微短剧花掉了4万块。
讲真的,月薪3000的小灼流下了不争气的泪水。
微短剧能用如此套路收割中老年人,实质还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获利。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颇有“我用真心对待你,你却打算砍我一刀”既视感。
长久下去,势必会遭到用户厌烦,最终导致用户出走,这可能是消费者本人,也可能是中老年群体的子女,为了防止父母掉入诱导消费的陷阱,会采取更多应对策略。
而我们上文也说到,中老年群体之于微短剧赛道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银发经济”的发展,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中老年人的数字消费都会潜力无限。
显而易见,微短剧除了在剧情上升级,更应该用正确的姿势拥抱中老年群体,否则真有可能是玩火自焚系列。
开心得一时,但快活不过一世。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