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直播文字狱:指钱为米,说万是W

文摘   财经   2025-01-15 18:41   广东  

像极了火星文



这年头,人类已经不能好好说话了。


打开某直播间,你会看到主播这样说:


欢迎小主来到我的啵啵间(直播间),煮啵(主播)今天就把价格打下来,这条裤子只要20米(钱)。


要不是看到主播拿了一条裤子,你会以为她们在卖奶茶。


实际上,这正是博主为了规避封号风险,而创造的谐音梗。


虽然看起来很好玩,但对于不熟悉这套黑话体系的用户来说,简直就像在听天书。

不仅如此,在近日抖音副总裁的回应当中,就明确表示了,对普通用户创作没有限制,“米”这种词是以讹传讹。



那么,真的如他所说,普通用户就能畅所欲言了?



用户被逼成破译高手


别以为把“钱”说成“米”只是个例,它已经形成席卷全网的风暴。


根据各种实物属性的不同,衍生出各种魔幻的谐音梗:


比如羊毛大衣,要叫咩咩大衣;


鸭绒失去本名,变身嘎嘎绒;


防晒也不再是防晒,升级防太阳;


万更不能说万,直接用字母W代替;


就连酒也只能用数字代替,因为8+1=9;


同理可推,小三变成了“2+1”。


图源:@公瑾情感


这不仅是在直播当中,平常无论是刷个帖子、笔记,还是评论区当中,你都能看到类似的谐音梗。



说真的,小灼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比当年的火星文还要难,起码火星文还能通过字形去辨认,但现在流行的这些黑话呢,我说要给你送“米”,你可能都不敢答应,毕竟初听者压根不知道这是啥。


要是放在职场环境中,还能和“颗粒度”、“抓手”等互联网黑话一起装逼一把,但现在直接变成了猜谜游戏。


这也是网友们厌恶该黑话的原因之一,原本上网只是想娱乐一把,谁知道还被迫上了黑话进修课。


更可怕的是,这套黑话体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非常之多,而且是众人难以抵挡的那种。


首当其冲,是那些经常使用黑话的主播们,博主大脸妹就做过关于“主播职业病”系列的内容,其中一个短片生动演绎了,主播用得太多黑话之后,平常逛街问价,都直接用上“米”了。


图源:@大脸妹


无需质疑,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当中,影响你在现实生活的正常用词。


你以为这就完了,作为观者的我们,似乎也受到了一场精神污染。


像许多心智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已经开始有模有样学大人,说着一句“我以后长大了要赚很多米”、“我最爱喝8+1”....



脑补一下,要是这样传承下去,就是给一千年以后的考古专家上难度。


当然,还有许多热衷上网的冲浪达人,也在这套体系之下,开始使用各种拼音替代文字,甚至有更离谱的,一些网友还能打错拼音,直接让这场猜谜游戏难上加难。


总体来看,使用谐音梗似乎给博主上了一道保号的护身符,但前提却是牺牲我们用户体验为代价。


这个时候,许多博主都出来喊冤,说自己并不想使用,要不是平台审核太严格,自己也想好好说话。


追根溯源,压力给到了平台。


其实早在2022年,就有微博认证为作家的@尚龙老师 发文表示,在抖音直播因为多次触碰违禁词而被限流,他直言,因为抖音这个规则,导致大量谐音梗开始流行。


当然,和此次辟谣一样,抖音很快回应该博主的指责不实,并列举了抖音是可以说微信、赚钱、直播间等名词。



一时间这好像又演变成一场罗生门,大家都给给出证据。


可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在网友的实操过程中,使用某些词是真的会被限流啊。



没说出来的潜规则


从时间线来看,2022年已经被网友热议,到2025年还需要再次辟谣。


这指向一个事实,这些谐音黑话并没有减少,而是愈演愈烈,否则也不会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


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以后我们还是得玩猜谜游戏。


但平台们已经明说没有特意搞敏感词,为何还会有如此现状,估计有三点原因:


一是在网络谣言、诈骗事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网络治理,平台也有责任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像《广告法》当中,明确指出不能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词语,平台为了呼应这一法律法规,也为了避免误导大众,从而做了一些限制。


但也不是对每个账号都这样,普通用户没有那么多限制,用抖音的话来说,就是特定内容才会有特定限制。


二是平台们不管怎么辩驳,在某平台说出别家平台名字后,是真的有限流可能,这里并非特指抖音,小灼采访过好几位朋友,使用不同平台发送日常或评论,都会有过限流的情况,甚至是在一些帖子评论后,帖主都看不到评论信息。



显而易见,随着互联网战争从增量变成存量,谁都不想给他人引流。


当然,这不会放到明面来说,因为现在都开始流行互通互联,你看淘宝都接入微信支付。


三是和审核成本有关,目前内容审核主要有两种,先系统审一遍,无违禁词直接过,有违禁词则马上进入二轮人工审核,又或者是系统审一遍,人工审核第二遍。


上述两种操作,在以前还勉强行得通,但随着网民无限增多和信息大爆炸,内容根本审不完。另外系统也不是万能的,大多数其实还是要靠人力来完成。


这就使得内容审核的工作量无限膨胀,许多大厂都是靠增大审核员的工作量去完成审核任务,什么每天工作12小时,做一休一,都是来真的。


要是业务量大一点,有人要一天干够20个小时。


深燃就报道过,有大厂员工表示,他们一天需要审核1250条视频,换算下来,平均35秒审核一个,一些牛马连上厕所、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下来,不少审核员只能拿着不到五千元的月薪。


可能你会说,那就多加点人工审核人员不就好,但由于内容量巨大,这不是单纯靠增加人员就能解决的。



况且这又意味着平台需要增大人工成本,并不是每个平台都愿意的。


根据三言财经的报道,一位大厂的审核主管就指出,增加人员指标不治本,一方面随着内容创作越多,单纯加人不能缓解压力,另一方面还会增加成本压力。


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会导致一个矛盾的结果,平台想做好舆论监督,又希望做好一些收支平衡,最终却可能会有一刀切的嫌疑。


即对特定的内容进行了限制,但又会误触到普通人,即便他们只是提到了某个词,完全没有其他引流的念头,却还是完全发不出去,这个时候又需要修改为谐音字才能顺利过关。


尽管平台们都不会明确提及,但这又像是隐藏的潜规则,这也难怪有人感叹,自己陷入了一种新型“文字狱”。


这不禁让大家为难,到底还要不要用这些社交平台。


你要是弃用吧,吃瓜的工具没了。


要是用吧,还得硬着头皮学谐音梗。


这年头想快乐上个网,原来已经这么难。



往期推荐


互联网灼见
思维火花相碰撞,我们一起洞察趋势,灼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