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市区歌】之三十五 浦江歌

文摘   2024-09-29 10:14   浙江  

上山文化一万年,考古发现新纪元。

稻谷驯化有新证,粮食史篇往前翻。

农耕文明自悠久,浦阳江边建家园。

东汉设县千八载,邑名喜庆称丰安。

既种稻来又种麦,磨麦成面美食欢。

天下一绝一根面,长细韧滑装一盘。

米筛爬面贝壳状,趣味满碗桌上端。

麦饼闻名人人晓,小摊飘香人头攒。

牛羊清汤妙在煮,好吃大补非欺谰。

豆腐皮薄如蝉翼,蛋花一冲作简餐。

木莲豆腐色冰玉,滋如果冻爽心肝。

竹叶熏腿农家灶,炊烟缕缕飘丘峦。

丘峦葡萄串串挂,细脆肉厚甜带酸。

硕大壮实桃形李,可爱可食又可观。

仙华山中且放眼,鬼斧神工纷呈前。

神丽峡谷幽清绝,身入其中疑是仙。

郑义门风治家宝,和睦笃敬天下传。

东明精舍书声朗,宋濂布道育才贤。

新光村落实古朴,马头墙看月缺圆。

力农务本精神续,百业信奉勤为先。

习俗慕善知醇厚,以士自命性乐天。

板凳龙舞热闹起,抬阁奇险心儿悬。

浦江乱弹南北调,表演粗犷地气连。

巧于工艺爱书画,耐得住烦心性专。

竹木根雕始唐宋,典雅秀丽意栩然。

南方剪纸独家秀,精美别致体便娟。

戏曲人物传神韵,阴剪阳镂妙成全。

民间绘画古来盛,用笔谋生手艺钱。

写真画璧塑佛像,边干边学渐深研。

前吴礼张两村落,群星璀璨月照川。

茀之格高画骨立,生机郁勃如夏莲。

书旂设色造意象,画意诗情融夙缘。

文学显者亦不少,方凤爱国主月泉。

吴莱柳贯文名震,弟子宋濂青出蓝。

绝代才女倪仁吉,《四时杂咏》说桑蚕。

文化转化生产力,水晶之路即可参。

一串珠成大产业,回眸故事成美谈。

眼光还须朝前看,科技引领强内涵。

舟楫贯通商贸利,义乌经验思再三。

稳进提质以致远,全面成势战鼓酣。

【概注·述感】

   首闻浦江之名,是来浙江工作之后。浙江卫视播天气预报,会提到仙华山,所配画面怪峰嶙峋,云雾缭绕,顿生一往之志。

七八年前,我带领学生前往郑义门参观,身临其境,颇感震撼。不只是为郑氏一门孝义传家的精神,也为建筑的精美庞大以及古柏冲天的气势。郑氏有完整的家规家训,体现着儒家的宗法理念,这对于相关研究的历史价值自不待言。家族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大锅饭吃得壮观无比,无愧于“江南第一家”。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记得当时有学生就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东明精舍,供子弟读书。宋濂在这里教授子弟20年,家都搬到附近的青萝山了。郑氏对老师很尊敬,专门建有宋文宪公祠,将老师看作是郑氏一员,行庄严祭祀大礼。每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我就想到郑宅宋祠。

2021年3月14日,我来到新光村。村名很时尚,但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看着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大户人家。灰旧甚至有些斑驳的马头墙,昂首向天,不知见月几回圆。街巷深幽,仿佛时光不走,吸引着疲惫的人们希望安顿的脚步。记得当时发了个微信,写了句这样的话:“我们的步履不要太快,慢慢走走鹅卵石,让时间发出节奏诗响。”古村很热闹,不少古建筑,提供给青年创客用,主要卖文创产品和饮料咖啡。参观和游玩的人真多,可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浦江其他古村,不知道是否也如此?让古村不寥落,这是活态传承的要义。

后来路过浦江多次,终究没有去成仙华山,也没有踏入过县城。我是真到过浦江吗?问浦阳江,江水无语。

志书记载,浦江人“朴茂质实,力农务本”,“民业耕稼外,以俭啬自全其生。”农业文明时代,克勤克俭,就成了持家传统。浦江人是这样,中国人都这样。俗话说得好:“若要富,鸡啼三更离床铺;若要穷,眠到日头三丈红 !”勤是创造财富,谓之开源。又云:“夜来睡得早,省油省灯草!”省是节约财富,如同节流。

以上山命名的上山文化,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河姆渡发现的稻谷是七千年,而上山发现的稻谷驯化,却是一万年。这也说明,在浦江这片土地上,农业是遥遥领先浙江其他地方的。东汉时期,开始设县,县名开始叫丰安。到唐朝,以江改名,称为浦阳县;吴越国时期,钱镠又改作浦江县。从上山到浦江,文脉悠长。

宋濂《深溪王氏义门碑》中说浦江人:“以耕凿刍荛为生,以安土重迁为业。乐家居,惮远出,故著姓独蕃。”农耕时代,浦江老百姓看天脸色,伺候土地,尽人事而听天命,养成了安土乐天的性格,朴实的心灵中住着有趣的灵魂。比如在饮食上,明明种水稻为主,却在麦面上玩出花样。面要盘成一根,整出长、细、韧、滑的特色来,食客无不兴奋。宽面则在米筛中爬出贝壳状来,下锅再和其他调料辅菜会师,端上桌时已是趣味盎然。麦饼放在炉火璧上现烤,围摊的顾客早已流涎,香味穿过重重人头,引得路边的行狗也回头。

牛羊肉别处多炖炒,浦江人却做成清汤,好吃大补,别有风味。豆腐也有多种,豆腐皮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程序工艺,做出来薄如蝉翼,味道自然也细腻。豆腐皮蛋花汤,因为简单易做,称为餐桌上的日常。木莲豆腐色泽似冰玉,吃果冻一般,清爽解暑。火腿用烟火熏,烟火则由烧竹枝、竹叶而生。农家灶上的炊烟啊,引起了多少思乡的情绪。

说到水果特产,最有名的就是葡萄,它早就是地理标志产品了。皮薄肉厚,甜中带点酸,营养成分丰富,市场销路不错。李子长得像桃,硕大饱满,看着可爱,在枝头上就想咬一口。水果好吃,种植辛苦,果农冷暖自知。

浦江“习俗多慕善”,醇厚可交。由于重视读书,老百姓还“以士自命”,注重素质和修养。乐天知命的性情,趣味的追求,生成了许多热闹的民俗。板凳龙、滚地龙、还有那充满着奇险的抬阁,玩起来挺刺激。浦江乱弹综合南腔北调,刚柔相济,婺剧也喜欢采纳它的唱法。乱弹表演粗犷,很接地气,每次演出,戏台下人头攒动,喝彩声此起彼伏。

浦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这跟民风直接关联。趣味与热情,催生耐心细致,“以士自命”导致品位自觉,凡此种种皆为书画所需。早在唐宋时期,竹木根雕就开始,典雅秀丽,注重意态的栩栩如生,使得工艺有了与书画会通的精神。剪纸是南方派的典型代表,可谓一枝独秀。有人用“清新秀丽,精巧柔美,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构图别致”来概括其特点。受浦江乱弹和婺剧的影响,以戏曲人物为题材成为剪纸的一大特色。和剪纸类似的麦秆剪贴,也是装饰艺术,表现更加丰富,手法立体形象,因而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和东阳一把泥刀、永康一个火炉、义乌一面摇鼓一样,浦江一支画笔在民间也是谋生工具。这支笔为人画像、画壁、塑佛像,遵循市场规律,赚的是脑力与体力融合的手艺钱,书画既是艺术,更是经济。前吴村和礼张村,形成了很好的传统。先有画匠的庞大基础,恰当时机就有画家脱颖而出。前吴村的吴茀之,擅长花鸟,笔有风骨,墨有血肉。画如夏日风荷,神采高举,生机郁勃。礼张村的张书旂擅长设色,营造意象,中西结合,将画意、诗情融为一体。他抗战时期画的《百鸽图》,又名《世界和平的信使》,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喜爱并收藏。

  浦江以文学出名的人也层见叠出。方凤为南宋爱国遗民,曾主持月泉吟社。元代金华著名文士黄溍、柳贯、吴莱等皆出其门下。在浦江文学史上,方凤几乎是开拓性人物。柳贯、吴莱文名为一时景仰,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都曾向他学习。宋濂出生于金华县(今金东区),不应算作浦江人。倪仁吉明末清初才女,字心蕙,自号凝香子。父亲在我家乡江西吉安做官,刚好女儿出生,故取名为“仁吉”。很不幸的是,她二十岁就守寡,生活极为凄苦。只好将志趣托之于诗书与刺绣,其《山居四时杂咏》,桑蚕之事歌咏完备,风俗农事毕肖笔下,很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风味。

   浦江水晶产业发达,尤其是艺术水晶更是独树一帜。能做成“中国水晶之都”,跟借鉴本地艺术文化,并转化为生产力紧密关联。目前浦江发展在开拓新路,主动转型,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方兴未艾。历史上浦江“无舟楫贯通之利,无商贾贸易之饶”,经商意识跟义乌比,似乎有所欠缺,这是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县政府提出要全力实现“稳进提质、全面成势,站稳第一方阵”,目标很务实,祝愿浦江发展能更上层楼。

(图片来自网络)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