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郡后温州府,根源分明地位殊。
北高南低总地势,四水入瓯同归途。
不只流域面积大,楠溪江美似画图。
景点星罗沿江布,东接雁荡西仙都。
石桅岩称南天柱,峭壁拔地展奇躯。
洞天福地陶公洞,百丈飞瀑溅玉珠。
十二峰群姿态秀,四海山凉风亲肤。
文房四宝古村落,苍坡耕读世重儒。
七星八斗花三瓣,芙蓉村老几荣枯。
舴艋舟行头篙起,船歌互答竞欢娱。
乌牛早茶早香柚,荆州板栗香炒炉。
沙岗粉干细纱线,东皋红柿灯笼株。
爬爬山岭吃麦饼,喜庆岂能素面无?
可甜可咸麦搨镬,金粉饺存待客需。
田鱼红烧加糖醋,香鱼干韧味胜鲈。
全羊劲烤到岭上,烤鹅秘制巽宅区。
清汤螺蛳煮一碗,汤色鲜绿螺色乌。
永嘉乱弹耳边起,陈年老酒烫一壶。
庙堂江湖皆为戏,赢得观众徒唏嘘。
君来永嘉随性走,日落隔水问樵夫。
建县千有八百载,永嘉县名始隋初。
妇人劳织鸡鸣布,君子尚文苦攻书。
其俗剽悍民俭啬,其货纤靡饰家庐。
其人多贾习机巧,任气矜节士风舒。
名以永嘉成派系,山川峻清人物琚。
林石昌期王开祖,共乐学术勤咀茹。
遍收弟子开书院,纷纷向学谁踌躇?
当世巨儒郑景望,通经笃行非蹈虚。
永嘉学派艮斋创,持论明晰事功居。
学问淹雅诗质直,纵横七言如游鱼。
永嘉医派道易简,三因论说略失粗。
河间易水鼎足立,繁荣浙医东南隅。
永嘉太守谢灵运,山水诗祖开新衢。
楼观池塘生春草,方知诗国心复苏。
四灵诗派宗姚贾,江西辞谢晚唐趋。
灵晖灵渊赵灵秀,闲情野趣诗江湖。
苦吟推敲致平淡,词工换得面容癯。
因狭出奇终局促,破碎尖酸难免迂。
生态底色仍擦亮,文化转化大力扶。
转型发展拥江跑,共富先行万民呼。
【概注·述感】
第一次听闻永嘉名,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有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的《雁荡山》。里面有句子“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看注解知永嘉就是今天的温州地区,当时哪知道还有个永嘉县。大学毕业后到台州工作,乘坐的大巴有次经过永嘉,远远望见一个人物的雕像,猜是谢灵运,车子开近一看,果然是。这时车内有人说:“永嘉县到了。”这时我才知道有个永嘉县,车窗外都是县域风景,或许当年谢灵运都到过呢。
先设永嘉郡,后来才有温州府,这么看来,永嘉是温州的底色和根。永嘉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势北高南低,山多水也多,有楠溪江、西溪、菇溪、乌牛溪四条水系,最后殊途同归,都流入瓯江。四水中楠溪江流域面积最大,东接雁荡山,西到缙云仙都,占全县总土地面积80%以上。而且楠溪江风景如画,引人入胜。石桅岩三面环水,峭壁拔地而起,成为孤耸的石帆,被称为“浙南天柱”。陶公洞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百丈瀑落差大,飞珠溅玉,生动壮观。十二峰群各展其姿,秀丽妖娆,四海山是上佳避暑胜地,凉风吹过,心旷神怡。
楠溪江还以田园风光和古村落闻名。苍坡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如同村名一样,古风苍劲。设计格局很有意思,按照文房四宝来布局:笔街、石墨、池砚、田纸,耕读儒风拂面而来。村寨大门上有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风水健旺,气势非凡。记得当年浙江农林大学《千村故事》项目组,展开调查的第一站就是苍坡村,蓦然回首,十年不经意间又淹没在时光洪流中了。
岩头镇芙蓉村,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村西南有三处悬崖摩天,如同莲花三瓣,遂以芙蓉为村名。村庄以“七星八斗”布局,“星”指的是道路交汇处的方台,“斗”指的是水系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星斗预示着人才辈出,闪耀长空。
楠溪江竹排和舴艋舟,过去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起头篙撑起,顺顺当当,一天好运开始。在晨曦中,舟排中人唱起山歌,你唱我应,欢娱无比。如今这一切,只能出现在旅游项目中了。
永嘉的特产,我听得多的是乌牛早茶,号称是“江南早春第一茶”。还有就是早香柚,大概是永嘉温度偏高,造就了早的特色吧。荆州的板栗,东皋的红柿,特别在哪儿,或许只有本地人描述得出。
小吃和美食,最能反映一方水土的口味。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被视为食中上品。永嘉麦饼常用作干粮,过去上山打柴人,常带它爬山越岭,有歌谣曰:“爬爬山岭,吃吃麦饼;冷水冰冰,蚊虫叮叮”,反映的就是山民艰苦的生活。楠溪素面,亦称索面,是待客首选,常被交叠成“8”字状,有发财的寓意。走亲访友、添丁生育、婚嫁祝寿,但凡喜事,都离不开这素面。麦搨镬是用加糖的面粉糊在镬中烙成的一种薄饼,可以蘸上蜂蜜取甜味,也可卷上咸菜等取咸味。金粉饺饺皮由芋仔煮熟后剥皮,再拌入番薯粉掺揉均匀制成。里面包上盘菜、碎肉、冬笋、豆腐等馅料,蒸熟存放,客人来了,取出来加热和佐料就可以吃。
瓯江彩鲤,俗称田鱼,红烧加上糖和醋,风味独特。“淡水鱼之王”香鱼晒成干后,韧性十足,味道特别,胜过鲈鱼。巽宅秘制烤鹅、岭上人家烤全羊,烤的是美滋滋的味之道,升腾而起的烟火,将人间有味的况味氤氲得浓了再浓。楠溪江好生态,小螺蛳摸到,不像别处都用来红烧,它还可以用清汤来煮一煮,汤色绿,螺壳黑,对比下心情也鲜活。
菜都准备好了,陈年老白酒烫上一壶。打开收音机,让永嘉乱弹来伺候双耳,听听庙堂与江湖的戏文,体会一下世相的是耶非耶,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消遣方式。戏文里面有的是冲动,现实中的你不妨也任性一回,背个包沿着楠溪江从日出走到日落。至于今夜宿何处,不必担心,也学学王摩诘“隔水问樵夫”吧。
建县1800多年,隋开皇九年(589)始称永嘉县。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肯吃苦,《隋书·地理志》载,“妇人勤于纺织,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谓之鸡鸣布。”《旧浙江通志》云:“君子尚文,小人习于机巧”,万历《温州府志》亦云:“永嘉尚礼文”,男子刻苦读书可以想见。程俱《北山集》中谈及永嘉风气时,则云:“其俗剽悍以啬,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其士风任气而矜节。”则从性格上对永嘉人作了一个不失准确的白描。
以永嘉命名的专业派突出,这确实显示出永嘉很“派”。山川峻清,孕育人物如琚玉,相得益彰,正类乎此。大名鼎鼎的永嘉学派,可远溯到北宋王开祖、丁昌期、林石“温州皇祐三先生”,他们遍栽桃李,广开书院,如东山书院、醉经堂书院等,直接带动了本地人士纷纷向学。郑伯熊,字景望,袁燮称他为“当世巨儒”,周必大赞他为“通经笃行”,陈傅良、叶适等都向他求学,足见他的影响是全国性的。薛季宣,号艮斋,大力倡导事功之学,一般认为他是永嘉学派的创立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学问淹雅,持论明晰,考古详核,立说精确,卓然自成一家。”又赞其文学“于诗则颇工七言,极踔厉纵横之致。”《宋诗钞》也谓“其诗质直,少风人潇洒之致。然纵横七言,则卢仝、马异不足多也。”
永嘉医派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派,创立者是陈言,其弟子有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等。陈言创立“三因论说”,主张由博返约、易简可行,对辩证疗法批评有失偏颇,有失之于粗略之嫌。它与北方后来的河间、易水派鼎足三立,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它还对丹溪医学、温州本土医学产生直接影响,带动了浙江医学的繁荣。今日温州医科大学,在寻找本土历史根源时,永嘉医派绝对是不可轻忽的存在。
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将贵族的失意与郁闷,排遣在山水之中,开创了山水诗派。《登池上楼》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每每读起,总觉得这是诗国心灵复苏的写照。山水诗流风所及,不只是扩大了本地景色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延续了作诗的传统,为本地诗才涌动埋下了伏笔。
果然,到了南宋中期,永嘉四灵诗派出现了。其代表人物,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因字号中都含有“灵”字而得名。除翁卷是乐清人外,其余都是永嘉人。他们彼此意趣相投,主张和风格几乎一致。都不满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而转向学习晚唐的姚合和贾岛。他们学习姚合和贾岛的苦吟精神,为此费尽心思,面黄肌瘦。由于他们的生活面很狭窄,表现的是闲情野趣以及逍遥江湖的向往,所以不得不“因狭出奇”,以彰显与众不同。用力过猛,则免不了“破碎尖酸”,显得迂腐。尽管缺点明显,但他们也有功于艺术,在表现上探索出不少手法,这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他们的诗歌美感饱满,值得再三玩味。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情景交融、细节刻画、动静对比、心情曲写等都统一于精构的自然风貌中,余音袅袅,愈悟愈妙。
永嘉是林业大县,生态底色特别突出,生态价值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效果日益呈现。这传统的优势不能丢,自然要努力擦亮这招牌。对于永嘉深厚的文化,研究是在不断持续深化,但如何转化发展,还需要从各方面大力扶持。永嘉曾是中国“包产到户第一县”,桥头纽扣市场早就闻名全国,如何发扬昔日的改革精神和闯劲,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奋勇争先,这是摆在时代面前的一道新难题。拥江发展、融入主城,这是当前发展趋势;共富先行、争当样板示范区,又是庄严的政治任务,希望永嘉能将趋势变成优势,将任务化作主动责任担当,在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