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纵横过桐乡,江南桑蚕鱼米仓。
桑基圩田昔常见,粮油菜果四季香。
桑园千树荫翳日,灯火机声丝织忙。
蚕俗庙会人气旺,欣慰传承未消亡。
生态保护活化用,以文铸魂新蚕房。
清醇甘美杭白菊,白瓣金蕊下南洋。
百花地面香四溢,季秋之月心飞翔。
槜李迷人琥珀色,西施一掐尝一筐。
桂花年糕阿能面,街头巷尾店寻常。
芽麦塌饼姑嫂饼,闻香未睹欲先尝。
油墩烧麦腾热气,百姓烟火暖暖长。
腌菜腌肉臭干子,游子念及思亲娘。
羊肉永是心头好,煮面红烧或煲汤。
酒糟腌鱼岁月醉,甲鱼探头菜花黄。
桐乡煲味添麻辣,兼容并包创秘方。
运河古镇余风雅,濮院时尚崇福苍。
枕水人家从前慢,车马邮件日色光。
乌镇乌篷灯火夜,今古荡漾谁家庄?
六朝遗胜昭明馆,晴耕雨读两桥梁。
精魄风雨夺不去,文星璀璨文备昌。
崇德桐乡两县并,人文交合连光芒。
耕读并重家风正,正大笃实张履祥。
由凡入圣祀文庙,杨园先生令名彰。
严辨夷夏尚节义,削发拒仕吕留良。
藏书讲学勤著述,身后受累颇凄凉。
文学巨匠有茅盾,《子夜》不朽入殿堂。
要为人生而艺术,时代社会剖析强。
文化运动先驱者,叶落归根慈母旁。
漫画鼻祖丰子恺,曲高和众雅俗倡。
童真童趣溢文画,博爱护生柔中刚。
君匋一身精三艺,装帧篆刻大名扬。
肖冰侯波贤佳偶,红色摄影双韡煌。
中华书局伯鸿创,教育救国非为商。
进步风气育女杰,热血不输男儿刚。
自华侠骨国人敬,两葬秋瑾祭诗章。
琴秋驰骋鄂豫皖,跃马西征头高昂。
文化名人星光耀,能量转化新起航。
乌镇世界互联网,数字未来发布场。
梧桐栽下凤凰至,四海贤才襟抱张。
共富美好快步走,凤凰起舞庆祺祥。
【概注·述感】
桐乡独得老天偏爱,竟无一山丘,全是平原,海拔低到平均只有5.3米。属于太湖运河水系,河网密布且整齐,河道大部分与运河垂直相交,呈现十分典型的水乡地貌。盛产粮食和蚕桑,当然还有河鱼。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种啥有啥,四季地里很少有闲着。
地势低平,容易内涝,劳动人民为此筑基围田。基路上种植的桑树,茂密绿盛,四抱圩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桐乡自古以来是桑蚕之乡,目前仍然是全省桑园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级市,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区和保护地。明初乡人朱逢吉《桐乡夜织》曾这样描述:“ 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被广泛征引的诗句,写出了蚕乡的生机勃勃,可体会到农业社会虽然艰辛,但也安宁自足。
已经高度产业化的丝织业,依然是桐乡政府和人民的收入来源之一。当然,小型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也能并存。我住在杭州市临安区,小区内每年都有桐乡来的夫妻俩,搭起帐篷,为居民加工蚕丝被。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以为这手艺活消失了呢。桐乡注重对桑蚕生态保护,并想方设法活化利用。政府树立“以文铸魂”的理念,利用桑蚕文化来构筑新蚕房,延伸产业链。融合清明等节日延续蚕花庙会,开展桑蚕保护区主题研学以及民俗休闲游等,这些举措受到人们的青睐。
桐乡盛产杭白菊,有“中国杭白菊之乡”的美誉。白菊清醇甘美,更有药用功能,因而很有市场。产于桐庐,却以杭州冠名,一方面或是因为扩大名气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当初出于保护商业的心理。据说当初这朵白叶黄蕊的可爱小花,卖到了南洋,本地代理商为防止南洋商人直接从桐乡进货,于是在袋子上贴上了杭州的商标。精明的南洋商人按照商标地址找到杭州,结果自然是扑了个空,不得不继续依赖代理商来进货。
每年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个月,桐乡田地到处可见这漂亮、清香的菊花,人们形象称之为“百花地面”。要是陶渊明活到今天,能来这地面品赏,相信他那淡泊的心也会把持不住,定是要飞翔到美丽的天空。
春秋时期的槜李城,据说就在桐乡百桃乡境内。作为特产的槜李,是李中珍品,呈诱人的琥珀色。传说西施见此李果可爱,禁不住用手指一掐,饱满的水分流到她指尖。摘下来一吃,味道鲜甜清香,从此一见钟情,欲罢不能了。今天果顶还见裂痕一条,人称“西施爪痕”。清代浙西词派创始人、秀州王店人氏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之二十云:“徐园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美味加上美人和美诗的加持,本就身价不菲的槜李更增价码,吃它都有怜香惜玉的心理了。
桐乡的小吃种类不少,漫步街头,到处有桂花年糕店以及各种饼店。常见的饼是野菜风味的芽麦塌饼,以及苏州风味的姑嫂饼,或清香,或甜香,充满着水乡人家的柔情。“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生火做臭豆腐(臭干子),这是水乡人家冬日的温暖情景,格外牵动游子的心肠。伴随烟火气的油墩、烧麦、阿能面,争做早餐的主角,充实着忙碌的生活。
杭嘉湖平原人家,都喜欢吃羊肉,桐乡自不例外。羊肉面、红烧羊肉、羊肉汤,无论怎么弄,老百姓感觉就两字:欢喜。鱼多了,做法就要怪,为其如此,才能满足舌尖的挑剔。酒糟鱼的做法多样,我最喜欢先将活鱼杀了,腌制晒上几天,半干后扔到米酒坛里浸泡。再数日捞出,烹制时加上酒糟,那鱼儿顿时满含着岁月的醉人沉淀。本地人喜欢吃甲鱼,而且时令讲究,油菜黄时甲鱼结束冬眠,探头出水面,脂肪少,肉质紧,正是最营养的时候。甲鱼和鸡块一起炖了,美其名曰“霸王别姬”,桐乡人吃得可带劲呢!食材太过丰富,啥都想尝点,咋办?于是桐乡人自创了桐乡煲,各种食材都加进去,类似东北一锅炖,风味也综合,在清淡主味上添上刺激的麻辣。无煲不桐乡,各种煲店争跃眼帘,诱使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桐乡游玩,玩水游田园。运河悠悠,两岸古镇风雅繁华。濮院不甘寂寞,在时尚的路上撒欢奔跑。崇福沉稳,努力在保存岁月酿酒的文化老酒。当然,最值得去的还是那由乌镇和青镇联合组成的乌镇镇。在灯火夜里乘上乌篷船,顺着水路走走,古、今、城、庄交织成恍惚的梦境,不知今夕何夕。枕水人家从前慢,出生于这里的木心最有体会。“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读这样的诗句,眼角温润,从前的日子愈发变得恋恋不舍。
我徘徊于乌镇的水上戏台,很想听一出慢戏,免得看到旅客匆匆而生躁烦。我在“六朝遗胜”的石牌坊下停留许久,努力还原沈约陪昭明太子来这儿虔诚读书的情形。我近坐雨读桥,远望晴耕桥,怀想耕读人家的日子,感动在朴实中酿造的诗意永不消散。乌镇水的灵气,伴随着未曾中辍的书香,构成了风雨难夺的精魄。乌镇不过是典型的代表,其实桐乡处处都是文风徐徐,文艺款款,人文气息就像杭白菊的清香沁人心脾。
今天的桐乡市,是由历史上的崇德县和桐乡县合并而成。农业社会,这方水乡粮仓恪守着耕读传家的祖训。我在研究农耕文化时,对张履祥敬佩不已。这位“正大”“笃实”的理学家,被人尊称为“杨园先生”。他对“耕”和“读”平等视之,真诚认为耕要力耕,读要力读,凡尽心尽力者,都值得尊敬。读书人较难做到的是“读不废耕”,他身体力行,既耕且读,堪称楷模。为了好好耕,他还研究农业,写成《补农书》,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农学家。他留下的《训子语》等,成为家训史上的名作。杨园先生虽一生布衣,但“由凡入圣”,同治年间享受了陪祀孔庙的荣耀。
明清鼎革之时,江浙抗清人士前赴后继。吕留良积极投身反清大业,失败后便隐居家乡,藏书治学,勤奋著书,广收门徒,过起遗民生活。他认为“夷夏之辨”先于“君臣之伦”,自始至终坚守民族大义。地方官推荐他到朝廷去做官,他赶紧削发为僧。去世后他的学生曾静联络反清失败,雍正帝大怒,大兴文字狱,搞严酷株连,吕留良竟被剖棺鞭尸,后人也受到严厉处罚。一些演义小说,绘声绘色描写她女儿吕四娘复仇,最终割了雍正人头的故事,热闹是热闹,但这是虚构的,千万别信以为真。
近现代以来,桐乡更是人杰腾涌,尤以文学和艺术名人居多。一边创作,一边革命的文学巨匠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他组织文学研究会,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理想,创作了《子夜》《林家铺子》等一系列不朽经典。他小说的长处在于理性思辨,擅长剖析,用史诗般的巨笔深刻描绘社会和时代,展现波澜壮阔的图景,指出发展趋势。一生为事业奔波的茅盾,在生命的尽头选择叶落归根。现在故乡乌镇有他的墓园,安放他和夫人的骨灰,母亲陈爱珠的墓地也移建至此。
“现代漫画的鼻祖”丰子恺先生,出生在石门镇。他实践“曲高和众”的主张,提倡作品雅俗共赏。他的漫画植根生活,深扎乡土,充满童真、童趣,赢得了无数读者。他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敬重生命,平等博爱,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信守与老师弘一法师的约定,用46年时间完成《护生画集》。这份坚韧和刚强,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钱君匋先生,屠甸镇人,被誉为“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他诗、书、画、印熔于一身,是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徐肖冰、侯波夫妇,是著名的红色摄影家,留下了《路》《开国大典》等许多优秀作品。陆费逵,字伯鸿,抱持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了中华书局,在出版史上留下英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民主、进步风气影响,桐乡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女性人物。她们有热血担当,大展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徐自华和妹妹徐蕴华早年一起加入南社,成为秋瑾的密友。秋瑾牺牲后,徐自华两次主持安葬,将秋瑾葬在了美丽的西湖边。她写下大量怀念秋瑾的诗篇,主持秋社和上海竞雄女校,可谓一生肝胆心血都献给了秋瑾。张琴秋,石门镇人,在乌镇沈泽民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她驰骋鄂豫皖,征战西路军,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杏花春雨江南,也能走出女中豪杰,这是桐乡独特的骄傲。
桐乡之得名,源于“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桐乡的未来,关键还在于人才。政府与市民要共同努力,不断改善大环境,吸引有志之士来发展和创业。要超前谋划,充分利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影响力,在数字文明上领航全国甚至国际。桐乡无限好,奋斗正当时,相信新时代桐乡篇章一定精彩纷呈!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