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为山丘半为田,俯瞰当至覆卮巅。
“饮罢覆卮”谢灵运,山水秀诗万古传。
冰川石浪壮奇景,梯田缤纷已千年。
取石为居村幽静,樱桃先熟果中仙。
东山谢安再起处,中有巨石伸江悬。
曹娥江边唐诗路,行尽远客朝圣船。
溯流而上入剡地,清风徐来人翩翩。
翩翩双蝶梁祝化,祝家庄里花缠绵。
皂李湖若西子美,凤鸣山中品甘泉。
瓷源小镇游忘返,丰惠古镇八街连。
花果飘香盈四季,采摘体验时令鲜。
魁栗悠久色泽艳,颗大味佳好价钱。
二都杨梅果核小,盖北葡萄产量先。
崧厦榨菜辣松脆,端午黄瓜黄梅天。
梁湖年糕滑嫩软,印糕小吃乡情牵。
谢塘香干薄薄片,状元烧饼滚滚圆。
虞北四鲜清脆脆,羊鲞冻咸酥酥缠。
白斩呆鹅笋烧肉,霉千张黄思乡筵。
慢饮东关越红酒,醇厚温和似圣贤。
听任岁月虞城老,回云流水逐歌弦。
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县名延。
秦皇设县隶会稽,千载春夏见变迁。
民性敦厚尚廉耻,勤俭耕织读相沿。
象耕鸟耘感孝德,今有群雕栩栩然。
曹娥投江悲殉父,江树飕飗庙宇前。
大舜祠与曹娥渡,到此思孝情志专。
越窑青瓷起陶灶,梁祝传说溯其源。
竹刻竹编工艺巧,越绣叶雕越史痕。
灵山异水高人出,增色乡邦耀家门。
细族孤门王仲任,《论衡》书成地位尊。
贯穿主旨疾虚妄,真美实用立论根。
合浦珠还孟尝洁,晚归乡间云水村。
伯阳《周易参同契》,丹经之王科技存。
李光忠义千古训,面斥秦桧震乾坤。
上虞四谏承其范,弹劾严嵩气雄浑。
《文史通义》实斋著,方志之祖最劳勋。
白马湖畔春晖照,经夏朱丰来纷纷。
愈之出版担主帅,谢晋导演总领军。
鹤琴教育主童幼,觉农茶圣天下闻。
可桢精勤掌浙大,一浮校歌增斯文。
“大不自多”每响起,求是园中花自芬。
悠悠古韵迤迤去,青春之城正迎君。
图强争先新飞跃,草木向荣以欣欣。
【概注·述感】
年轻时候看古华小说《芙蓉镇》,满心震撼。没想到拍成了电影,看过更加震撼。得知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谢晋,于是开始搜集他的资料,这才知道他是浙江上虞人。几十年转眼就过,上虞早已由县到市再到区,实现了三级跳。
上虞总体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山区丘陵和田地几乎对半分。地形上是南高北低,轮廓较为简洁,大致是个长方形。最高山叫覆卮山,因为谢灵运当年常来此游玩,“饮罢覆卮”而得名。山在,山水诗也在,谢灵运其实还活着。山高800多米,有地质奇观冰川石浪,也有人类劳作的景观梯田,它们一起寒来暑往,浑然不知山中千年。山中有许多石头房子构成的村落,犬吠幽静,这里的樱桃总比别的地方先熟,仙果先尝,益寿延年。
东晋名士谢安先高卧后再起的东山,竖起了他的雕像。石像双目注视着远方,背后的谢安庙则供人祭拜。山中有块巨石伸向江中,想要力挽狂澜,增添了几分神秘。《世说新语》记载:“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南朝梁代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曰:“安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畜女妓,携持游肆也。”这就是谢安携妓东山的来历。原本是借用自甘堕落和乐不思蜀来逃避朝廷期许的目光,没想到还是被梁简文帝看穿,料定他必然复出。都说谢安不简单,我看皇上也是。
曹娥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诗人从浙东运河下船,入曹娥江,逆流而上,到它的上游剡溪,便能入嵊县、新昌,再往天台朝宗教之圣。可以想见,唐朝这山中之江该是何等繁忙与浪漫。月朗星稀,清风徐来,立在船头的骚客,不知又在构思何等华章?
浪漫似乎还不够,爱情来助兴。梁祝传说中的祝英台,据说家乡就在这里的祝家庄。这美丽的怀春女孩,最后随着梁山伯双双化蝶,一段悲剧竟然化作了美丽的团圆。花缠绵,蝶恋花,这时候该奏响越剧的江南宛转调了。
自然风光,美无处不在。目光投向皂李湖,人说这是景似千岛湖,貌若西子美。来到凤鸣山,高道魏伯阳修道之处,山中泉水也仙灵灵的,清冽甘甜。若要探究越国青瓷的源头,那就去瓷源小镇,相信一定会流连忘返。那一听名字就踏实的丰惠古镇,纵横交错的八条街道慢慢悠悠走走,一定会让人心情平静。物丰人惠,日常安好就是绵长的福气。
这些年,上虞正在打造“四季鲜果之旅”,旅游采摘方兴未艾。魁栗种植悠久,顾名思义,那栗子个头饱满硕大,色泽明艳,味道上佳,卖个好价钱想必不在话下。二都杨梅、盖北葡萄都是顶呱呱的品牌,特别是盖北葡萄,据说产量占了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那这不仅是葡萄之乡,准确说更是葡萄之仓。
以榨菜为特产的地方真不少,这里崧厦榨菜以辣、松、脆为特色。端午节别处都在喝雄黄酒,上虞却在嚼鲜黄瓜。黄梅时节,对着淅淅沥沥的雨,嚼黄瓜如同咀嚼岁月,诗意也在咂咂作响。过年时候,既滑且嫩又软的年糕,吃上几碗,家的味道就暖乎乎。定亲时分,毛脚女婿挑着印糕往丈人家赶,流淌的汗水滚动着幸福的期盼。薄薄的谢塘香干,凝结着浓浓的乡愁;滚滚圆的状元烧饼,烫唇的都是思乡的焦虑。
虞北四鲜指的是沥海鲚鱼、白虾干、蛏子、梅鱼的组合,肉质鲜嫩,闻香垂涎。羊鲞冻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文火慢煮,鲞肉配伍,鲜咸融合,晶亮剔透,直接诱惑舌尖。白斩“呆鹅”,忍俊不禁,让人想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一句娇嗔台词:“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霉千张又名霉千层,香酥鲜美,色如玉黄,城里乡下,到处可见,是地地道道的乡愁佳肴。
菜为酒而设,酒一定得喝正宗的东关越红酒。醇厚甘甜,亮堂温和,就像圣贤君子为人处世,一看就值得信任。一壶越红酒,慢慢让人脸色红润,不知不觉催人青丝变白发。眼中所见,耳中所听,让人想起庾信诗句:“回云随舞曲,流水逐歌弦。”一声长叹!虞城老了,舞曲、歌弦罢了,白云、流水依然不改容颜。
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县名由来主要有这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一种,因为它有喜剧色彩。和诸暨一样,上虞设县也始自秦始皇,距今也2200多年了。据方志记载,上虞民风敦厚,“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友;廉耻为尚,气节相高。”真是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地方,秉持的也是耕读传家的本色。
上虞底蕴最深厚的是孝德文化。《二十四孝图》中第一则“孝感天地”称颂的就是舜大孝感动天地和尧君的故事。现有中华孝德园,里面有一组“象耕鸟耘”的群雕,由韩美林设计,气势雄伟,号称是亚洲第一,不少上虞人在此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因上虞孝女曹娥而得名。曹娥父亲溺江,数日不见尸体,十四岁的少女曹娥昼夜沿江嚎哭,十多天后投江殉父。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建造有曹娥庙,将渡口命名为曹娥渡。诗人经过此地,免不了要作诗,譬如晚唐赵嘏即有《题曹娥庙》:“青娥埋没此江滨,江树飕飗惨暮云。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大舜祠与曹娥庙,至今巍然挺立,成为孝德文化的不朽象征。
越窑青瓷为中国最早成熟瓷器,上虞作陶瓷,据记载乃“舜避丹朱至此,作陶灶制陶”,如此称之为瓷源并不为过。梁祝传说、竹刻竹编、越绣叶雕都有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列入非遗加以保护,旨在提醒人们要更加珍视。
古老的上虞代有人才,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明星。早在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字仲任)横空出世。他撰写《论衡》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尽管出身细族孤门,但能自立自强。《论衡》中贯穿的“疾虚妄”精神,与实事求是内核一致。提倡“真美”,讲求“实用”,一直是书中立论的根本。中唐韩愈将王充列为“后汉三贤”之一,并热情为之作赞。王充是无神论者,但同样是东汉时期的道教名士魏伯阳,当然是有神论者。他有名作《周易参同契》,被称为是“万古丹经之王”。炼丹著作中包含化学,因而它又是一部被李约瑟重视的科技著作,自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王勃《滕王阁序》有句曰:“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就是上虞走出去的廉吏,“合浦珠还”成语与他相关,赞扬他善于治理和廉洁自律的节操。晚岁他辞官,在乡间隐居起来。周边的人敬重他,许多人搬过来要与他为邻。《滕王阁序》中“接孟氏之芳邻”,“孟氏”一般解释为孟母,其实解释为孟尝又何尝不可呢?
上虞具有忠义传统。南宋名臣李光“才识高明”,面斥秦桧“怀奸误国”而被贬官。他的这种勇敢行为,连宋高宗都点赞,说他“举措如古人”。明代叶经、陈绍、谢瑜、徐学诗四大臣都为上虞人,他们刚正不阿,多次冒死弹劾严嵩,史称“上虞四谏”。清代章学诚,号实斋,是我国方志学奠基人,被称为“方志之祖”。《文史通义》可谓是古典史学总结性巨著,奠定了他史学大师的地位。
近现代以来,上虞更是人才井喷。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资在白马湖畔创办春晖学堂,后又委托乡贤王佐和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上世纪20年代初,经亨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流纷纷聚集春晖中学,边教书边写作,盛况空前,以至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胡愈之曾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主帅,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吴觉农则被称为现代茶圣,开创了现代茶业。
竺可桢十多年一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他精勤为公,带领浙大西迁的壮举,至今让人感怀。西迁至江西泰和时,他开始委托同乡、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撰写校歌歌词。马先生不负众望,写成古雅深奥的歌词,为学校增加了厚重斯文。我在泰和文军西征纪念馆参观,看到这段介绍时,就想到浙大求是园唱起“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的情形。浙大声音,气吐芬芳,有自豪抒发,更有责任担当。
俱往矣!上虞古韵缓缓而去,“青春之城”正踏步而来。愿上虞图强争先,上下齐心,共创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