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增岁月树长轮,也有风雨也有晴。大学毕业后,曲曲折折走过了三十年。到了这样的节点,凡同学者,一时回首校园看。明代名臣、泰和人杨士奇曾有诗句曰:“同学少年俱白首,几时相聚慰平生。”在共情的推动下,我们班级同学以及同车到黄岩的同级校友分别成功地举行了聚会。龙年的八月份,满是欢乐吉祥的气氛。年过半百的人,怀旧的涟漪随风荡漾,一直荡漾到青春的地方,在此间徘徊又彷徨。
同学相见时,俱是白首说不上。但头上白发星点,黑白二毛风貌确是大多数。于是,我又想起明代梁维栋的诗句:“归来得聚同堂乐,知己相逢惜二毛。”年过五十,这样子,这情境,聚在一起回眸,致青春的说法就自然而然、恰如其分。照现在六十岁退休,剩下不到十年,所谓前途大家几乎都能看到头了。儿女有的成家,赶早的还让自己幸福地升级了;即便没有成家,大部分都已研究生毕业甚或工作几年了。这个时间点,其实是忙里偷暇好时光,聚会时可以从容共读大学青春回忆录这本书了。这书融合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在同学读者相互激荡、点评下,愈发精彩,当然这精彩中的风调充盈感喟。
“总一般滋味,百般情结。”青春同学情,如同茶禅一味。然每位同学喝下去,说出来,确是百般情味千千结。同学聚会能搞成,首要是大家都珍重情谊。“老同学,好久不见!”一声至简的呼唤,满满是关切,纯纯是问候,热乎乎的是中肠。同学聚会是讲感情的地方,一切功利的目的和谈论皆不合时宜。一夜之间,大家放下了身份、地位、角色、工作,只不过是由年轻的同学变成了“老”同学。既然是“老”同学,自然就能把握分寸,该记挂的都在心里,该忘却的早已成为云烟,曾经的爱恨都化作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祝福与释然。记得当时筹备聚会时,有人发问说是否可以带家属,卫文同学果断应答:“同学聚会,还带什么家属!”大家立即觉得有道理。同学顺着岁月河流往前走,这情越走越纯粹。不像有人说爱情走着走着,就化身为亲情了。
“天涯难得一朝聚,对此不饮真痴顽。”古人相聚的一醉方休,在同学会中却很鲜见了。保重身体,不强人所难,似乎成了共识。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念及不免怆然。三十年了,我班李生明、张志飞、何小川同学中途撒手人寰,那是多么令人扼腕的痛!生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是单位的骨干。得知他们罹患重病,我都曾一一打电话慰问。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身体是第一位的,大家都要爱惜。莫拼命,没了身体,万事皆空。此等伤心事,大家心里很明白,只是聚会的欢乐时刻,不愿提及罢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曲终人不散,我们常相见!亲爱的同学,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好自己,热盼六十年、七十年聚会还能看到健康的你!让“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的场景,永远留在古典中吧。
“落落诸同学,文行悉可数。”中文系毕业的同学,到底手痒,不“苦于文笔太差”,聚会散后,都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文章。有的还制作了生动的视频,在数媒时代,留下了更珍贵的记忆。这些可以视作是聚会的余波,氛围还是那样浓厚,以至于大家难以走出聚会情结。到了致青春的年龄,却还是青春的性情,老这样“逆生长”恐怕不妥。还是罗章华同学说得好:“ 告别旧情结,踏上新征程。莫道不相忆,来年情更浓。” 是的,既然已经征辔铃远,又何须频频回望那十里长亭呢?
尽管同学欢聚简单纯粹、热烈纯真,但终究如泰和江湖词人刘过所言“终不似,少年游。”我们开展的是致青春活动,遗憾的是无法复制学生时代那样活动青春。青春和现在,其实是双桅船,相互在视线里。涛声依旧,船要前行,让我们每一次对青春的注视和敬礼,都矫健饱满,孔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