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第一次坐大客车由赣入浙。大概晚上1点左右,有人说:“到浙江了。”我兴奋睁开睡眼,好奇问:“这是浙江什么地方?”有熟悉的旅客回答说:“衢州常山。”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浙江还有常山,当时心中大大疑惑,不断问自己:“常山赵子龙。常山不是在河北吗?”
后来经过常山的次数多了,疑问自然也就解决。白天观察,发现常山和江西玉山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红壤丘陵,植被亦同,甚至建筑也差不多。常山作为浙西门户,交通位置自然重要,可惜的是途经的多,留下的少,用今天的话来说,不是旅游目的地。其实在过去,特别是宋代定都杭州后,常山的交通位置更加重要。东来首都,西出湘、赣、巴、蜀,常山是必经之路。而且南逃的北方大族,往往还安家常山,以便自退自如,赵姓皇族都不少定居于此呢!
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几,往返常山的次数很多。为此还留下著名绝句《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说来惭愧,我一直以为,“三衢”如同“三湘”“三巴”一样是个泛称。后来在同友人聊天时,才知道常山境内就有个三衢山,衢州因此得名,这么说三衢山不愧为衢州的母亲山。曾几所写应正是经过此山,如此再读这小诗,就更觉贴切和亲切呢。常山有常山江,过去称为金川,一度经贸往来、人员旅行还十分繁忙。它实为钱塘江源头,开化也说自己是,莫非还有争论?
宋人西来东往,入常山江,再转入钱塘江,直达首都临安(杭州),这是优先选择的路线。据统计,宋人在常山就留下千余首诗,于是不知道谁灵光一闪,就将常山江称之为宋诗之河。东有唐诗之路,西有宋诗之河,交相呼应,这“诗画浙江,活力江南”还真平添灵动。浙江大力提倡宋韵文化,宋诗之河抢得先机,但似乎进展较为缓慢。我曾指导常山籍学生小胡团队,做了一个这方面的项目,原想参加省里挑战杯,不料未能如愿。团队花了一些力气,但后来苦于精力、财力,很遗憾没有再做下去了。我的乡贤前辈杨万里对常山情有独钟,留下20多首诗,我还写过一篇有关他《过招贤渡》诗的公众号文章。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朱熹等一众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在宋诗之河里留下篇章,这些都为今天开掘宋韵留下宝贵素材和线索。希望常山切实重视,将做“宋韵示范县”落到实处。
常山石文化特色很突出。中国第一“金钉子”,称作是地质史上的活教材。三衢石林和梅树底,是观赏石的旅游区。还有个石崆寺,据说风水绝佳。桃花源里尽是奇石幽林,黄塘景区的油茶林中,也有石头添情趣。不老泉自石间来,清澈温暖。石煤、莹石、石灰石,储量和品位据说都位居全省第一。北有泰山石敢当,南有常山石非常,石文化还真是不寻常。
常山胡柚是最有名的特产,甜甜酸酸还略带苦味,兼具水果和中药的功效,更是人生的滋味。今天胡柚还是常山农业中的支柱,深加工相当成熟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胡柚的口感,但是,做成餐桌饮料,味道就很好。我请客的时候,喜欢给女客上这个。茶油和猴头菇,胡柚合称“常山三宝”。1984年,常山猴头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品尝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东阳人严济慈很给力,挥毫题词:“常山猴头 浙江一宝”。此外,常山银毫、乌桃在当地也很有名气。
常山饮食口味很江西,嗜鲜辣,食材却都很生态。贡面、醅糕、粉干、金瓜酱、球川豆腐、龙须绕泥鳅等都是家常,但加上辣椒,味道就很不浙江,因此别具吸引力。亲自来常山体验一把吧,浙江人都可以享受到边地风情。
常山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姑篾之地。建县一千八百多年了,不过到唐代武则天时期正式有常山之名。非遗项目较多,蛋雕、剪纸等有些特色,最突出的当属国家非遗喝彩歌谣。婚庆、上梁等喜庆时,民间就要唱这歌谣,添上祝福和感恩的气氛。我小时候,就曾看到上梁时,木工师傅杀鸡,用血洒梁,吟诵这喝彩歌谣,底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都忘记捡那洒下的包子了。
常山是片古老、深沉的土地,俊采星驰,人杰地灵。吴越国旧臣江景房,在随主归降宋朝的途中,为减轻吴越之地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冒死将地籍沉江。他的勇敢之举、积善之心荫庇后人,家族自此兰桂芬芳,成为闻名遐迩的进士之家。后人中江少虞、江万里等更是彪炳青史的人物。汪韶是常山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万事开头难,此后汪家也成著名进士望族。原本和王安石交好的王介,后因不满其变法而交恶。他不惧王安石的官势,不断作诗讽刺,算是一条汉子。
南宋赵鼎,字元镇,两度为相,人称中兴贤相,为南宋立国元勋。后遭秦桧陷害,在海南岛绝食而死,死时遗言归葬常山。孝宗时平反,追赠太傅,谥号忠简。袁采因《袁氏世范》而闻名,此书为家训史上绕不过去的名作。明代樊莹为官清正,待人亲和,但遇事果断,铁面无私,曾一口气罢官1000多名,贪渎者闻之胆寒。
官员外,方外也有响当当的人物。唐代罗汉桂琛弘扬佛法,历经艰辛,培养了一众高僧弟子,是法眼宗的源头。明代全真道士詹碧云,主持三清山40余年,开创了三清山道教事业。明代著有《针灸大成》的杨继洲,人称“针圣”,则是医学界的著名代表。
常山历来崇文重教,儒风醇厚。县城有文笔峰,峰顶有文峰塔,山和塔时时在提醒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寒窗苦读,文风昌盛,这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常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们相信今天的常山,一定能描绘出边际中心城市的新画卷,展现“浙西第一门户”的担当作为。只要众志成城,埋头苦干,常山腾飞的春天一定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