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江】之八十八 《千村故事》十年缘

文摘   2025-01-06 22:26   浙江  

小寒趁暖阳,兴发向湖州。202515日下午,我们从临安出发,聚首湖州师范学院,参加《千村故事》成果交流会。

湖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金佩华研究员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简要而又深情地回顾了《千村故事》项目“十年磨一剑”的过程,指出《千村故事》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奖二等奖,是“政学研民”共同发力,多学校、跨学科、众部门协调努力的结果。因此要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此项目的领导、专家和服务人员表示诚挚感谢。《千村故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延伸出不少副产品,期待它的续编还能再开花结果。


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论研究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作了题为《<千村故事>可续篇》的专题发言,对充分利用好现有成果,服务于续编的可能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与会人员都作了真诚而又热烈地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参加《千村故事》项目是人生难忘的经历,这是有组织科研、协同作战的宝贵探索。通过项目,锻炼了一支队伍,落地了很多理念,衍生出许多课题。在不断深入地调研中,对中国乡村的认识和思考做到了书本气和地气的自然融合。在共同奋斗中,团队成员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是值得永远珍惜和感恩的。


我在发言中谈了四层意思。一是《千村故事》让我逐步了解到乡村的姿百态;二是再三感慨现代化浪潮下的庄变迁;三是无限感怀十年时光中的交旧情;四是深切祝福团队成员如人意,身康体健。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农耕文明下的湖州,是多么令人向往!坐在湖州的土地上,想起《千村故事》中湖州的许多村落,倍感亲切。当年王长金教授将我领进项目组,有幸结识了团队中的各位高人,宝贵的学习机会增益我所不能。不只是与王长金教授一起主编了共计68万字的《千村故事·名人名流篇》,更有意义的是,我的书斋思维发生了转变,经世致用的追求变得更加自觉。我努力将《千村故事》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比如我的大学写作课程主题就是“乡愁的理性”;我为农创客、农业战线培训班作过不少讲座,主题聚焦无非是乡村振兴和耕读传统,能为社会服务贡献力量,我得感谢《千村故事》项目的积累。通过研究,我对浙江本土的认识更加具体,这也是促成我写下《浙江县市区歌》系列的一个深层动因。


“文字缘深十年事,江山奇绝一樽同。”因缘际会,《千村故事》从开始到获奖,竟有十年之巧。佛经云:“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从“生”到“成”,经历的岂止是“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期间团队中人或晋升、或成家,或退休、或倦政、或调离,或抱恙……,人生际遇时刻在变化,不变的也只有这“文字缘深”了。江山依然奇绝,而人已非年少,遂有感怀,乃作《庆金枝》。

十年眷眷心,

浙村事、只沉吟。

迷人今古倩谁写?

落落待知音。


一朝笔墨功成后,

便聚首、展胸襟。

潘江陆海对瑶琴,

此乐更何寻?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