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味】之六十四 从教二十四年

文摘   2024-09-08 20:59   浙江  

从入学那天起到现在,我就没有离开过校园。大学毕业后,入中学任教5年,再到浙大读书6年,毕业后到现在的大学教书19年。两行字下来,满头乌发变成了两鬓斑白。再读“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诗句,怎么会觉得李白是在有意夸张修辞?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如今整整30年了。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从教30周年表彰活动,发证书,戴红花,把下面的观众看得眼眶湿润。几年前就开始盼望这一刻,满以为今天轮到我了。结果一问很失望,说脱产读书这六年不算教龄。再等6年我也就差不多退休了,也好,到那时相当于一鱼二吃,等于将退休仪式也一并办了。

这么算来,我从教总共只有二十四年。其实这也不算短,按照60岁退休计算,我站讲台也只有六七年时间了,突然间觉得特别要珍惜,生出留恋之感。大学里,从教是快乐的事情,从研是苦恼的事情,主要是这个“研”必须按照项目、刊物套路来,要填得进各种表格。“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不是相思,而是相恨,这感觉还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若是自由研究,无人干涉和指挥,那就好比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眉目传情,这种幸福的滋味,能尝到的估计没有几人。同样是结婚的结果,过程的感受各异,怎么能以结果论英雄?

当老师最大的好处,不是有寒暑假,而是桃李满天下。大部分学生会相忘于江湖,只要祝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行。这话如果觉得酸,就改作“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一样的意思。每年毕业,我都会对学生讲,高大上的理想有更好,如果没有,就把人生幸福当做首要的追求。置身在内卷时代,幸福追求还真不容易。幸福是一种和谐:与社会友好,与他人善良,与心灵和解。这样的天人合一,大部分人都合不来了,为师深以为忧。

有少部分学生,多年师生成朋友,酸点说是亦师亦友。彼此联系紧密些,也是一种特殊的鼓励和关照。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本能想想,这里有没有熟悉的学生。如果有时间,还会发个消息问好一声,若得有空,彼此见个面,开心聊聊,也是人生快事一桩。只是聊天时,再怎么努力,还是蛮难克服教师腔。所以说要将学生当成是完全的朋友还真难。其实学会倾听比说个不停好,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老师高明了。教学相长,同样适用于毕业后。

中学也教过,大学也教过,我觉得都是老师,都是一份要认真对待的工作,并没有说大学老师就一定要有优越感。如果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会没朋友的。前天我过去中学的同事来看我,没聊两下,就谈到收入。结果一比对,他的工资比我高。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他没有。他惊讶问道:“不会吧?彭博。这么说书不是白读了?”如果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还真是。若是从同事关系来说,中学毕竟小,处理起来会单纯许多。大学不只是大,而且聪明人多,像我这种简单的人处身其中,就会有很多的不理解和苦恼,“不足与外人道也。”记得教中学的时候,酒喝得简单痛快,要骂也酣畅淋漓。教大学时喝酒反倒没这么真诚洒脱了。从幸福指数来说,过去都值得怀念。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变化,我们的幸福感受如今可能都是百味杂陈。

这么说,不代表我就后悔来教大学。毕竟,人不只是经济和感性的,大学里有中学无法接触到的精神空间。平台提供的高度,和在此基础上开拓的广度,自有其特殊之处。选择的道路不同,体验到的风景不同。这当然不是优越感的展示,而是说生活方式在改变,促使人换种方式生活。

教师节又要来了,拉拉杂杂写下上面的话,就当是聊聊天。两天后,又会收到很多快乐的祝福。“快乐”一词的源头何在?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快乐如何来分类?价值和意义如何赋予?呈现方式该如何?生理和社会机制如何?为什么说它的反义词是痛苦?……还是别问了,回答起来挺痛苦的。愿你开心一笑,刹那间这挂在脸上的就是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