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校友】之五十四 却寻三十年前味

文摘   2024-08-20 12:04   浙江  


桃李春风三十载,弦歌流水几多违?带着相聚的期盼,吉安师专九一一班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在火热氛围中如期举行。

8月9日上午,罗章华同学特意驱车来到我的青原老家,接我前去。中午他做东,在“万安鱼头”青原店,招待我、康梅钧老师以及黄攸华同学。大聚尚未开始,小聚别有风味。黄同学与我、罗建国同学当年一毕业,就远走台州黄岩,期间攸华没有参加过一次班级聚会,因此心情格外激动,眼神里闪烁着见面的渴望,说话的语调如同厨师的拿手好菜,含情入味,我们只能笑着听他自带风趣的表达。我上次拜会康老师时,得知她女儿在川美读书。这次问起,惊喜康老师开始做外公了。连声祝贺的同时,感慨时光飞梭总在不经意间。时光如流水,众生沿着既定的河床穿行,冷暖自知,轨迹可循。回眸生活滋味,体味人生真谛,方知幸福不过是吃了一桌江西小炒,舌尖心头爽爽的感觉便是。

吉安师专早就升级为井冈山大学,中文系归属人文学院。我们就在新的人文楼一楼报到。下午2点不到,聚委会几位同学就在那儿迎候大家。很多同学10年不见,也有30年不见的,眼神在迟疑数秒后,迅速而又激动地叫出了彼此的名字,没有出现尴尬的状况。所谓铭记,殆类此乎?

同学们各自领取印有“致青春”的红帽子,以及由何流芳同学设计logo的文化衫,便迫不及待开始寻踪之旅。

今日的井冈山大学比当年吉安师专地盘扩大一倍还不止,各色建筑也呈现出现代风貌。时代的风也在老区劲拂,映山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风采。不过,熟悉的道路和大楼还在,九曲桥风采依然当年,园丁湖不改旧时波,这一切如同时光钥匙,打开了同学们的记忆之门。只是令人感慨的是,宿舍区入口处大铁门上“学生之家”四个字不见了,就像文章找不到文眼了,魂魄里便有了失落;中文宿舍楼的铁门换成了门禁,大家仿佛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通往中文楼的山路两边树木葱茏,就像日子齐刷刷长高了。通过大家的回忆,我记起当时我们住的寝室号是206和306。中文楼数度易主,现在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楼。不管风雨招牌如何变换,这是永恒的中文楼,永远的图腾,我们理所当然要在这里合影留念。中文楼和中文宿舍楼,以及连接两者的山路,再加上出“学生之家”的通往食堂的阶梯路,这构成了我们的三点两线,三年间日复一日行走成轨迹,勾勒出稳定如三角形的日常。“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寻旧滋味长,同学们的脚步踩出的是年华之印,深深浅浅,起起伏伏,如今回望,岂能不涌起心潮!多情的同学,岂能不洒下滚烫的泪水?

昔年的财源酒家早已不见,我们就转吃风味独特的龚大厨。这是一家擅长烧羊肉的餐馆,味道自然顶呱呱,但遗憾的是少了一道有料的菜:爆炒螺丝。当年我们打牙祭,必点此菜,经济实惠还练嘴功,满盘活色生香的泥土气味。羊肉当年很少见,属于名贵大菜,吃不起,现在来补偿一下当年嘴馋滋味,假装一下三十年活得光鲜富有,品味一下庸俗中升华的文学情味,也算是致敬青春中别有作派的惊鸿一瞥吧。

吃完饭后,我们连夜上井冈山。1993年,我班第一次组织踏上这座圣山。同学们穿着校服,在雾蒙蒙的山路中颠簸,采上一束杜鹃花装点相片,这情形记忆犹新。此次选择在这里活动一天,意义不言自明。两个多小时后,车子到达楠竹山庄。在这里当老总的刘同学,格外用心安排好食宿。尽管晚上11点多,刘同学还是请我们在二楼喝茶,言笑晏晏,共叙契阔之情。健康、平安、幸福、快乐,年过半百的人,所聊聚焦的关键词不过如此。

一夜美睡,山鸟唤醒。简单早餐后,车子奔了一个小时,到达山下宁冈的会师广场,大家主要参观了朱毛会谈、会师的龙江书院。同学们从各地赶来,聚会也有点会师的意味,自然在这儿留影的兴致增高。大约停留半小时,车子便盘旋而上,来到著名的黄洋界。景区和三十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大家便在旧地合影,抚今追昔,有如梦幻。“昔别君未婚”,今日有的竟然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时间在无界转换,待你发觉时,禁不住要“惊呼热中肠”了。朱烈荣同学不断摸着战壕中的大炮喊着要留影,说是三十年前没有在这里照过,激动的声音传达的是充盈战斗感的勃勃雄心。

中午在小井红军医院对面农家乐吃饭后,也不顾天热,便赶往龙潭。当年青春年少时,上下龙潭身轻如猿,“如下五洋捉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如今只下龙潭,没走几步就大汗淋漓。郭沫若和陈从周的墨宝还在,只是大学时,我不知道陈从周是谁。现在因为在农林大学教书,自然对这位园林界泰斗有亲切感。路还是那样的路,人不复少年;飞瀑还是那样的飞瀑,欣赏的眼光不再惊奇。年华如土壤,橘枳有别,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呢。和当年不同,现在龙潭有缆车了,上来时我和袁子同乘一辆。年过半百的人,保护心脏是庄严的任务。因为恐高,大家闭着眼睛聊天。偶尔偷看一眼车外,悬崖峭壁连深谷,心里惊慌没底,又赶紧将眼睛闭上。

毕业后,几乎所有同学都是数度上井冈,对这里的风景和人文故事可谓熟稔于心。虽然请了一个导游,但大家都还是顾着相互聊天,导游解说反倒要见缝插针了。我们笑着说,不用解说了,都会给你好评的。是啊,这时候,再精彩的讲解,都不如同学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如果不抓紧聊天,待到第二天挥别,同学再相见,又不知何时呢!

恰逢七夕的井冈夜晚,一如过去宁静美好,楠竹山庄却是别样热闹。浓浓别后情,化作欢声笑语。茶话会在饭后举行,按照三十年前老朱同学的计时方式,是在差47分达到9点的时候开始的。

班主任康梅钧老师携师母闪亮登场。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那时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自然对我们就有了特殊的亲近情感。这次全程参与我们的活动,兴致盎然地为我们拍了许多照片。康老师爱好骑行,身材保持得比年轻时还好,飘逸之形令人倾倒;处事从容不迫,为人淡泊名利,这又让他别具道家的美学风神。此等形神兼备,怕是从顾恺之画笔下走出来的。在夜背景衬托下,若是有笛声传来,康老师只要就地一站,就妙合“倚栏谁听清真曲,人与梅花一样清”的意境了。在热烈的掌声中,康老师娓娓道出了岁月雕塑中,吉安的日新变化,当年河东是“听取蛙声一片”,如今成了现代化的新城。财源酒家而今安在哉?不过,当年排队去他家吃饭的情形,一经点出,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师母笑盈盈地仰视着自己的郎君,神情专注,深情流淌,爱的目光传达着心有灵犀的力量。

作为聚委会秘书长,邹晨同学为本次聚会付出了大量心血。前一晚,他伏案准备书面感言,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时钟差不多要到深夜三点了。他逐一回忆并点评同学们在校细节,情深可谓无微不至。尽管头发并不茂盛,精力却还是异常充沛,当年的体育委员果然身体很棒。

同学们踊跃发言,一开始就出现抢话筒现象,肺腑之音一次次澎湃着大家的心灵。三十年来旧性情,回眸都是少年心。莫道常年不相见,相见更比旧时亲。每次发言的雷鸣掌声,都是对同学情真的最高嘉许。还是罗章华的散文诗《如果谁没来聚会》说得好,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赴会的同学,一定是将遗憾深藏在心底,翘首以盼的只有下一场聚会。

歌声嘹亮,青春万岁!应景的《欢聚一堂》,应时的《情人》,缓缓《再回首》,当年《我是一条小河》,流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康老师、朱烈荣、李小平、阿秋等各展歌喉,岁月的节奏和音符诠释着平凡世界里的精彩人生。中间穿插的成语竞猜游戏,互动中诙谐幽默,高潮迭起;小蔚一段信仰追求的分享,让大家体会到博爱力量的绵长。王艳频一段演奏录像,让高山流水之音洗净耳垢。只是下一次聚会,这位音乐才女,记得一定要抱琴前来,让现场弦歌就着万安湖的涛声,将岁月沉淀的情怀飘荡在山鸣谷应间。这是三十年前班级联欢晚会的延续,我们是一群快乐的鱼儿,在时间的河流中尽情欢唱。“三十年间如转眸”,我们永远歌唱那清澈如初的眸子!

我们的大学时光,满怀激情诵读的是《相信未来》,我们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相信《致橡树》里的爱情,我们相信《双桅船》里最浪漫的视线。于是,我们的茶话会结束曲不是《难忘今宵》,而是《明天会更好》。年岁虽到知天命,举首依然诗远方。山花还有烂漫时,不妨丛中笑一场。

8月11日清晨,我们来到神圣的革命烈士陵园,向先烈们敬献了花圈。“风雷动,旌旗奋”,井冈山时期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展开的是壮烈青春的画卷。在最残酷的岁月中望得见桅杆曙光,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的信念力量。

之后,我们调转车头,开始了归程。我临时提议到泰和去看看浙江大学西迁旧址,这当然是受私情驱动。在浙大读书六年,自然对当年竺可桢校长率领文军西征有着特别敬意。在抗战的颠沛流离中,竺校长的夫人和儿子长眠在泰和。泰和,在浙大的情感链中,是厚重的一环。

老朱是泰和人,又到浙大读过教育管理的硕士,现在还在当地求是楼所在的中学当校长,于情于理,他就是最好的向导。我们来到上田村,新建的遐观楼,实际就是“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平心而论,陈列馆做得很不错,面积大,展品丰富,内容线索也清晰且很有价值。只是时间所限,大家只能走马观花,掠影而过。若是有时间,家长带孩子来这儿仔细看看,一定能行无言之教,春风化雨,孩子说不定就埋下了读书的种子。

本来我还想去登登快阁,但距离稍远,同学们兴致也不高,只能留待来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要的是一份有意境的心灵,至于是否一定要打卡,倒也并不重要了。这样想着,便认为人生执著还真是“痴儿”之事,何时能走出执念,从而真正洒脱快意呢?这是黄庭坚的困惑,也是现代人的难题。

中午来到老罗早酒加工店,体会地道的泰和早酒文化。张同学是泰和人,又在文化馆当馆长,说到早酒,那是如数家珍。每上一道菜,他都能说出一番道道来,什么“猪三宝”呀,“小沙鳖”呀,肤色不同的鸡呀,掌故鲜活丰实,坐实了吃在泰和的自豪感。早酒食材我看就是“怪”与“鲜”,有点像吉水人整的杀猪饭。那些粉肠、喉管肉、猪尾巴、心肺之类摆不上卖场的,反倒成了美食佳肴。买这些怪料还要早,不能失去热腾腾的新鲜气息。还有那酒,啤酒兑上冬酒,就叫啤冬酒,泰和本地人据说是二十四杯起步。

饭桌上的菜,看似平常,要叫出名字还真不是易事。即便是蔬菜,我也有第一次吃到的。邻座的谭同学,向我介绍盘中的脚板薯。见我满脸惊讶,他更是眉飞色舞,活像三十年前讲聊斋故事一样。他问我,知道这菜的独特功效吗?我摇摇头。他哈哈哈沧海三声笑,继而提高声音说,这菜最大的功效是既滋阴,又壮阳。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女都吃了,床受不了。我无法强作矜持,忍不住笑了,刹那间,对“食色,人之性也”的理解更进一层。

饭后车子驶回吉安市,同学们沿途陆续下车,一一作别。从少年身影到老翁体态,我们挡不住自然规律,心中祝福的是身长健、月婵娟。想起龙晓晶同学茶话会上的真挚发言,她说人最容易忘掉的是为自己而活,大家连说“是的,是的。”生活的冬天里,我们总是迎着寒风上,进程中谁觉得冷?聚会的春天里,我们总是劝别人放下,话语如阳光般煦暖。“此地相逢须重别”,短暂聚首,又搭长亭,个中滋味不忍细细体味。好在明确下一个五年万安见,大家也就少了些失落。

陈淑红同学克服困难从莲花赶来,聚会结束时归心似箭。攸华同学二话没说,驱车百里,将她送到家门口。没来聚会的王华文同学,早早等在莲花的餐馆里,用莲花血鸭招待了攸华,几杯小酒下肚,笑容绽开如莲花。第二天一大早,攸华又驾车开始了千里之行,台州原本是他乡,今日他乡作故乡。遂川原本是故乡,今日故乡作他乡。新时代的《游子吟》,一旦读起,那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罗章华同学有接有送,把我送回了青原老家。来不及喝一杯水,便赶往生活的另一场景。“却寻三十年前味”,南北东西重相逢。年过半百的“老”同学啊,我们这次用心意和脚步再次丈量了青春的距离,特别读懂了一个词:珍惜。期待下一场相聚,我们会来得更齐,别忘了,我们的班刊叫《同行》。


(图片音频等综合同学们提供而成,感谢!)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