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各村各堡祠堂都要忙一阵子。酒桌直接摆到庑廊下,满满当当,热热闹闹,不消说,这是在整大学酒。
大学酒的书面语叫升学宴,但升学宴意思太过笼统,表现力不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容易把人整得云里雾里的。不如大学酒来得直接,老表们一听就懂。现在大学录取率高了,本科是大学,专科也是大学。不成文规矩,一般考上本科的人家才会去整酒。过去有区分三本的时候,即便考上三本,一般也不做酒。三本高校被乡下老表称之为带拖斗的,比如xx大学xx学院,这xx学院就是xx大学带的拖斗。后来不再区分,将二本三本都统一划线,拖斗的说法渐渐消失,于是那些考上独立学院的人家也堂而皇之摆酒了,好歹也是本科嘛!本科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容易考,以浙江省为例,录取率也就40%左右。十年寒窗,一朝考上,整个酒庆贺一番,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整酒花钱,现在钱难赚,一般人家还是要做个预算。既不能铺张浪费,又不能被人说是打小气算盘。菜大家都差不多,几乎可以用千篇一律来形容。即便吃个甲鱼,现在都是养的了,又能贵到天上去?关键是抽什么烟,喝什么酒,还是颇为踌躇的。这时便很怀念水酒年代了。每桌上灌满一锡壶,都是家里酿的,浑浊随意,味道亲切,物美价廉,可以放开肚皮来喝。如今都换成瓶子酒了,一样的堆花牌子,好几种价格,徒增选择的烦恼。
整酒最大的事情是请客。不像城里人,搞张电子请柬,到处散发,基本就能成事。过去乡下请客要登门拜访,没有上门不算请客,那古礼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如今与时俱进,登门或可免了,但打个电话,传个佳音还是要的。措辞也须讲究,先是寒暄一番,接着说:“我家崽(女)考上了个不像样的大学,x月x日恭请你来喝酒,凑个热闹。记住带全家来,一下(起)来!”这大学因为考生家长的谦虚,就要暂时受委屈了。哪怕考上北京大学,都说成“不像样”,有的较真的老表心直口快,会回嘴说:“咯就说得好!北京大学还不像样,呲急两个金牙来!我家崽当不得你家崽的脚趾灰呢!”这请客聊天到这里就尴尬了。不过人家还是会答应爽直:“恭贺!恭贺!会来!会来!”也有在外工作或者打工的,确实来不了,人家也都会表达恭贺之意,说明不能来的理由,真诚的心意在电话的这头也是能体会得出来。
请客好了,就要定厨师。厨师多是老面孔,年轻厨师都去城里饭店谋生了。五里三乡,出名的老厨师也就这么几个。所以必须早请,否则大家都做酒,日子就容易重磕。你一旦犹豫,厨师被人先抢了,对不起,分身乏术,你又得费神费力去再请高明。老到的厨师不只是掌勺控火候,他更擅长帮你开料。多少桌面,多少菜,值夏街上卖菜的谁最便宜,他了如指掌。一句“包在我身上”的话,省了东家多少心!
厨房帮工都是家族亲人。前一天晚上就要安排进厨,请大家吃一顿,东家就要进行分工。挑水、煮饭、洗菜、切菜、打菜、端菜、接客、催客、击鼓、放鞭炮等,每个环节都要各司其职。要是谁偷懒耽误了事,族中长辈就会沉下脸来说上一顿,直到那人脸红脑勾勾去做事。长辈的话掷地有声:“哪家都要做好事!你对人家不尽心,将来轮到你,也是一样的!”古道是将心比心,古则是你帮我,我帮你的“打磨盘”,或者说是“打平伙”,这些古风古规矩,在大学酒上上演一番,似乎很合时宜,对下辈就是一个活态的传承教育。
大鼓三通响,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祠堂。司仪要先安席,只有等席次安好后,大家才能上桌开吃。司仪一般由有点文化的师老担任。席次少不了三公:舅公、姑公、姨公。但大学酒特殊,首席由教过考生的老师来坐,闪耀着“天地君亲师”传统观念的光辉。老师如果来了多个,就会内部协商,推举有领导职务的或者班主任来坐。也有从小随打工父母在外边的,没有在家乡上过一天学,远方的老师又不可能来,怎么办呢?席次当然不能空,这时通常就会请村里一位老师来代替。这权变大家都认可,符合论心不论迹的实际,便异口同声说:“是老师就作数。”首席的陪客,东家也会挑选一些文化人,尽量让老师喝得高兴。一般人不喜欢陪老师吃饭,有压力。话题往往接不上,还吃一口菜就放下筷子,搞得大家也学着,拘谨得很。端起酒碗,还一套套说辞,老表们有时候还真疲于应对。
过去我大家族的人喝这大学酒,是不用送礼的,只需晚饭时凑钱买一大盘鞭炮,放得震天响就行。后来村中一位当老师的长辈,某一年提议说:“这好事不比讨亲嫁女,一般家家有。每家人家不一定都能出大学生,还是送点墨笔纸簿钱吧,算是奖励。”这提议得到赞同,于是这规矩便改过来了。看来,只要大家协商,规矩改改还是可以的。但是村里似乎很在意灭规矩,要是谁决定不整大学酒,那就会有压力,一般人都不愿带头这么做。
那可不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城里酒店请上一顿,撇里撇脱(干干脆脆),省得操那么多心。这是移风易俗,是一种形式的改良,我倒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包辆车把乡下亲戚接到酒店就可以。但上一辈的人,对此肯定有不同意见。摆在酒店的桌子,终归与摆在祠堂的不一样,这不一样就是传统的鸿沟啊。
在家乡大学教书的乡友,孩子今年考上名校,他还是决定回到村里去整酒,“给家族撑点面子”。,猜想他站在赣江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一定是在为大学酒操心。。赣江,象征着不舍昼夜的传统之河。他站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岸边,对着这河流,一半是欣赏有加,一半是无可奈何。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