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市区歌】之三十 萧山歌

文摘   2024-09-16 11:56   浙江  

钱塘江南有萧山,山水点缀多平原。

围垦滩涂夺土地,战天斗地建家园。

堤内粮仓堤外浪,人类奇迹新纪元。

百折不挠尚坚韧,勇立潮头似鹏翻。

人民勤劳物产富,百味缤纷媚舌尖。

萝卜干黄香甜脆,三晒三腌手法严。

驰名中外销路广,嚼出乡愁思侵檐。

肉厚核小大青梅,煮酒英雄喜掀髯。

湘湖龙井有五绝,女娲殿茶三清兼。

腌缸白菜笋干菜,家常风味莫生嫌。

江鲜最好在闻堰,义桥羊肉五代传。

沙地十碗头特美,时令配菜挺齐全。

塘里代表湘湖菜,一蒸成名赛神仙。

清明团子甜酒酿,麦糊烧糯儿时牵。

风光湘湖波荡漾,跨湖桥史八千年。

杨时筑湖建书院,吾道南矣意拳拳。

河上楼塔双古镇,神韵悠悠街蜿蜒。

白墙黑瓦时光老,少年风度何翩翩。

萧绍运河古纤道,星汉灿烂伴诗船。

明朝若向萧山去,为问山名仍萧然?


萧山本作永兴县,天宝改名至今沿。

长期归属绍兴府,风土人情紧关联。

元宵河上龙灯会,热闹非凡不夜天。

巧手翻转针与线,栩栩如生绣花边。

十番音乐行坐奏,莲花落唱语趣鲜。

民风向上喜奔竞,抢字当头敢为先。

占得地利善商贾,和气诚信足称贤。

知章旷达号狂客,举荐李白成美谈。

脍炙人口回乡句,每每读来齿颊甘。

楼英国医真妙手,《医学纲目》体系繁。

绍兴师爷汪辉祖,云飞殉国护城垣。

任颐擅长花鸟画,千秋神笔蔡东藩。

凤标大清大学士,民国都督汤寿潜。

人才领袖各行业,眼光务实又前瞻。

区划有增亦有减,隶杭以来屡变迁。

因势利导作调整,与时俱进不自怜。

发展累积厚自信,富而思进频加鞭。

改革创新加融合,六字秘诀猛攻坚。

百尺竿头更进步,服务人民用心专。

县区范例定铸就,中国窗口壮丽篇!

【概注·述感】

早闻萧山名,羡慕它富庶。那时它还是萧山县,经济实力列全国百强县中的前十,记忆中好像还排过首位。后来坐火车经过萧山,窗外整齐的小洋楼成片映入眼帘,萧山之富眼见为实。接着又闻腰缠万贯的萧山百姓,好招上门女婿,应聘者络绎不绝,招聘家门庭若市。原担心一厢情愿,不曾想两情相悦,观念的变化比钱塘江潮跑得还快。

萧山毗邻杭州主城区,山占17%,水占17%,平原占66%。这样的地方,人口聚集是必然。早在八千多年前,湘湖跨湖桥就有人类活动,早过河姆渡的7000年,所以有人说浙江的文化是从萧山开始的。人多了,再多的平原也是地少,于是萧山人有个战天斗地的壮举:筑堤围垦,竟然多垦出了四分之一的土地!联合国都震惊了,官员操着英文称赞说这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围垦精神是萧山人民的宝贵财富,很本色的老底子,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不能丢。

萧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萧山萝卜干,有“色、香、甜、脆、鲜”五绝。和吾乡直接将切条放盐腌制再晒不一样,它是先晒后腌,利用风脱水。而且还三晒三腌,手法细腻严格许多。做每件事,都认真做好,想法做到极致,萧山人乃至整个浙江人的这种精神,还真是令人佩服,成功是需要专注、耐心和技巧的。山区也产大青梅,做成酒,青梅煮酒论英雄,加点文化营销,小家碧玉都会养成大家闺秀。湘湖龙井原来叫浙江龙井,多响亮的名字,和隔江的西湖龙井遥相呼应。估计是牵涉到产权问题,不得已改成现名。湘湖龙井“形美、色翠、香郁、味醇、报春早”被人们称为“五绝”,好自然是好,但有些人也不能到西湖边兜售,冒充西湖龙井哦。女娲殿茶,因其“气清高、汤清亮、滋清醇”而又称为三清茶。它跟道教关联不大,倒是又称“佛天雨露”,跟佛教还搭上点边。

腌缸白菜、笋干菜,是过去萧山农家的家常菜,这是乡愁的风味。要吃江鲜到闻堰,吃狗肉到楼塔,吃羊肉到义桥。湘湖蒸菜和沙地十碗头更具当地特色,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去体验一番。至于小吃,甜酒酿、清明团子、麦糊烧、糖年糕等,都能勾起儿时回忆,人间烟火气息少不了它们。

萧山旅游,风光美首先是湘湖。尽管地铁都通了,但我还没去过。它比西湖大,人文底蕴也有,知道的人不是特别多,还蒙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面纱。北宋理学家杨时,早年程门立雪,游学于程颢、程颐。学成南归,程颢望着他的背影,欣慰说道:“吾道南矣”,情深深,意拳拳。杨时后来做萧山县令,筑湘湖,并在旁边建道南书院,政惠一方,至今老百姓还怀念他。河上镇和楼塔镇,从古籍文献中经常看到,也是没有亲到,想必开发得很好了吧。

浙东运河这些年引人注目,我更关注作为诗路的它。此河萧山段,叫做萧绍运河更准确,这上面还保留有古纤道,唐宋时许多诗人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设想诗人乘着夜航船,天上星汉灿烂,人间灯火星点,桨声欸乃,时有鸣蝉,这人、景与诗不就融合在一起了么?

萧山以前叫永兴县,唐玄宗天宝年间,因境内有萧然山,改名萧山。据说现在萧然山叫法没有了,改作西山,我希望这只是“据说”。要不多少关心萧山的人,刹那就要变成“人间惆怅客”了。不过,让人感到亲切的是,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家萧然书店,我买过几次书。可这真是萧山人开的吗?

萧山长期属于绍兴府,1959年才划归杭州。风土人情上,萧山的根在绍兴,倒是对杭州的亲近感不算强。绍兴的绍剧和莲花落,萧山人如醉如痴。元宵节的河上龙灯胜会,洋溢的还是浓郁的绍兴味。十番音乐有行奏和坐奏,诸音繁会,响的都是古典的声音。萧山花边,久负盛名,不知是何等巧手挑出?

萧山民风“喜奔竞,善商贾”,这种表述萧山人认同,将它作为萧山精神的来源之一。“奔竞”意味着主动竞争,敢于挑战,抢抓时机。善于经商跟靠近杭州有一定关系,经商的人注重和气诚信,我接触的萧山人这点上还真是,总体素质蛮高。

萧山的名人自然不少,而且各行各业分布广泛。最有名的是对李白青睐有加的贺知章,他的《回乡偶书》人人都会背吧。不过注意,有两首的。其二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因为他自号“四明狂客”,宁波人对他也分外亲近。这位风流旷达的名士,从古到今,人见人爱,这样的人物算是“鲜以闻”了。楼塔镇的楼英,乃一代国医,《医学纲目》体系繁复,堪称不朽名作。汪辉祖是绍兴师爷的代表,《双节堂庸训》饱含人生经验,是家训史上的名作。民族英雄葛云飞在定海保卫战中壮烈殉国,这位崇拜岳飞的武将,英名永垂宇宙。任颐(伯年)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完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蔡东藩,被称之为“千秋神笔”,许多人的第一桶历史,是从他书中得来的。朱凤标为官五十多年,最后做到大学士,这在清朝相当于过去的宰相。辛亥革命后,汤寿潜做了浙江军政大都督,这两位都是萧山仕途的代表。

萧山划归杭州后,区划变动很大。先是由县到区,接着是滨江区划去一部分,然后钱塘区又划去一部分。变化都是杭州发展的需要,萧山人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升级,自信迎接各种变化,保证了发展的不停步。改革、创新、融合,这六字秘诀,我看是萧山攻坚克难的秘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着人民中心的服务思想,主政者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best级别谋划发展,当好中国窗口。正如今年政府报告所言,萧山人民要“保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为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自网络)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