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城,赣江边,有棵大榕树分外引人注目。一眼望去,婆娑偃蹇,自成风姿。远看如慵懒巨人躺在水上,近观则见枝叶舒展如华盖,一半倾斜探水,一半上扬遮路。树荫下江风习习,别有清凉天地。
榕树不是吉安本土树种,它的故乡在更南方。这树就像跋涉的旅人一样,一路向北,到此疲倦了,索性一屁股坐下。“榕不过吉”的说法,意味着吉安是榕树所能生长的最北方。这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风雨中有坚毅的孤独。
这风景饱含乡愁,四百多年来,一直诉说着福建商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南宋薛季宣说:“闽中之木,榕为大。”榕树在福建,如同松树在江西一样常见,所以才有“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的俗谚。何止是村,城里何尝不是随处可见。众所周知,福建省会福州别号就是“榕城”。遍布城乡的榕树,自然成了乡愁最典型的意象。见榕如见家,哪怕身处海角天涯。
明清时期的吉安,依然延续宋元时期的繁华。“铺舍稠密,烟火万家”的景象吸引着四海商旅,赣江黄金水道也召唤着八闽之地的商贾。明万历年间,一队闽商来到了吉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们想家了。无法立刻衣锦还乡,何以舒缓这思乡浓情?思来想去,干脆就像在家里一样,将带来的榕树苗种在第二故乡的码头。
乡愁里于是种下了深深祝福。在福建老家,榕树是吉树。“榕”谐音“荣”,既然是尘俗之人,念念不忘的自然是荣华富贵;“榕”又谐音“容”,所谓“榕树能容故得名”,大凡有所建树就要有容乃大;榕树无论枝叶根系,都很发达;更兼生命力茂盛,长寿吉祥;又能藏风纳气,荫庇众人,不正是风水宝树么?一树容下这么多愿望,可以想见植下去时该有多么虔诚!
万寿宫凝聚的是江西人的乡情,天后宫寄寓的则是福建人的特殊情感。天后即民间的妈祖,她掌管水上航运,是渔民和航行者的保护神。这群福建商人,在榕树身后顺势建起了天后宫,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发财。他们在神殿大门横梁上雕刻上“吉州福地”四个大字,祝愿中巧妙地将吉安和福建连接起来,这乡愁的表达可以说是永志不忘了。
物换星移,阅尽沧桑,如今天后宫已然不见,唯有古榕树屹立于风雨阴晴的岁月中。“偶语乡人情自洽,乍看榕树意偏长。”想想古代那来往吉安的福建商人,风尘仆仆踏上码头,一相逢,一开口,便知是乡人,该是何等地亲切!心中的欢洽,眼前的榕树,不正是分外含情,格外着意吗?今天在吉安的闽商也不算少吧,当你思乡的时候,是否也来到这榕树下,一边捧读长乐籍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边在树荫下喝着带来的地道福建老酒,放任自己在微醺中一解乡愁呢?
每次回到吉安城,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到大榕树下看看。周亮工说“余每见老榕树,爱其婆娑,辄徘徊不能去。”写照的正是我的心情啊。离开家乡在外谋食三十年,树犹如此,情何以堪!看来这天下乡愁,哪分闽人、赣人,皆由心生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