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市区歌】之四十九 余姚歌

文摘   2025-01-07 22:25   浙江  

姚江穿境过余姚,地肥水丰自富饶。

青虎湾岗为绝顶,一览众山若微雕。

鹁鸪岩藏水帘洞,三湖明珠光融昭。

丹山赤水缀红柿,峭壁飞瀑挂半腰。

山中多有旧村落,古树对望隔古桥。

更喜浙东小九寨,竹丰林茂将我邀。

王龙山下西隐寺,玉佛灵验景清韶。

龙泉石井甘胜乳,东坡盛赞名胜骄。

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弯腰莳禾苗。

瑞云送子楼焕彩,吾心光明路迢迢。

杨梅色艳冠天下,颗大汁多真畅销。

质地脆嫩略带苦,冬春榨菜经霜苗。

番薯粉丝鹿亭好,下饭干菜风味调。

瀑布仙茗生道境,翠竹遍山细雨飘。

梁弄大糕方方正,耐糕耐饥耐路遥。

糖豆制作最土著,乌馒成对情韵娇。

皮蛋咸蛋碱水面,早餐食此不寂寥。

三鲜过桥卤水鸽,百鸟朝凤酿元宵。

荷叶青鱼生爆鳝,糟鸡腊肉乡思撩。

黄鱼面汤心滚烫,愿入余姚访歌谣。


句余姚江合名地,大舜生此名增高。

范称东南最名邑,文献之邦同腾褒。

服尚布素姚花织,土布制作精厘毫。

木偶摔跤艺人妙,活灵活现乐陶陶。

四大声腔入其列,明时盛行领风骚。

姚剧又名鹦歌戏,与时革新旧汰淘。

民知礼让士风振,君子读书立身牢。

读书不成学手艺,勤而不匮何辞劳?

严王朱黄四贤起,声满华夏足自豪。

子陵之风世代仰,桐江垂钓羊裘袍。

阳明心学光耀宇,良知良能作圭皋。

知行合一揭真谛,反省修身破贼刀。

国宾师朱舜水,耿耿忠心向明朝。

浙东三黄声赫赫,南雷较古信迥超。

君为民害大胆论,遗篇一读想风标。

余姚志半虞氏史,子弟如鹤鸣九霄。

明清硕儒次第出,廷采晋涵学精辽。

古色深厚红色显,浙东烈火熊熊烧。

崇德开放展伟卷,务实创新勇扬骁。

美好活力作引领,逐梦时代争弄潮!


【概注·述感】

江西省吉安市,市区有阳明路和阳明路小学,近郊青原山有阳明书院,小时候我以为王阳明就是吉安人。稍长,得知他曾任庐陵县(今吉安县)令,这才知他是浙江余姚人。阳明心学根绪在江西陆学,反过来又大力影响江西,形成江右王门学派,代表人物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等,清一色吉安人。王阳明于吉安结缘甚深,今天市区庐陵老街还有他的雕像,让人想起“满街皆圣人”的期许。


余姚地势南高北低,整体是“五山二水三分田”的格局。姚江是余姚的母亲河,发源于四明山的夏家岭,蜿蜒过境,最后汇入宁波市三江口。四明山是余姚的靠山,风光秀丽,如今是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为青虎湾岗,将近1000米。山中有仰天湖、东谷湖和下坑湖,如三颗明珠在阳光下闪耀。鹁鸪岩边有水帘洞,让人遐想神话。丹山赤水风景区属四明山一部分,位于大岚镇柿林村,生态环境十分良好。悬崖峭壁、流水飞瀑、秋高气爽、红柿满天,人到此处岂能不流连忘返?景区内古村落保持完好,树木掩映。走过古桥,将落叶踏得簌簌作响,古诗的意境尽在青鞋步履间。浙东小九寨大隐镇芝林村,竹丰林茂、溪流清澈,养眼又洗肺。天下玉苑景区位于该镇王龙山下,藏有大量的玉雕珍品,入选世界吉尼斯记录。尤其西隐禅寺内供奉的佛像全为玉雕,被称作是“规模最大的明清宫式寺庙”,别具一格。


站在龙泉山上,可俯瞰城区。山算不上高,但历史悠久,名气甚大。山上有龙泉石井,北宋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中有句:“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苏轼未必到过余姚,他写的泉水味道多半是想象。但王安石早年担任鄞县县令,应余姚县令谢景初的邀请,多次登临此山,想必是喝过石井水的,因此留下了《龙泉寺石井二首》,其一云:“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有意思的是,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飞来横祸,政敌在审讯时,咬定他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诗句暗含不臣之心。苏轼巧妙反击,大声喊冤,说他笔下的“蛰龙”就是王安石上诗中的“蟠龙”,因此得以自救。

提及名胜,当然不能忘记河姆渡遗址。我在杭州西湖孤山博物馆,刚进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浙江七千年”牌匾。这份骄傲,源于河姆渡。这江南的稻米部族,开启了后世的文明。我到河姆渡博物馆参观时,对原始人的创造,满怀崇敬。同怀崇敬心情的,还有人文大师的纪念地,那就是位于城北的瑞云楼。这是王阳明诞生地,因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而得名。端详正门上方“真三不朽”匾,再看厅内画像两旁三块分题“吾心光明”“文以载道”“斯文千载”的匾额,瞬间便有见贤思齐之志。


和慈溪一样,余姚也以出产杨梅扬名天下。这里也是榨菜之乡,下半年种,经冬霜到来年春天收获,时令和西南四川、重庆等地不相同。番薯也是常见出产,鹿亭用它做成粉丝,人人都说好。晒笋干和腌菜,这是地道的农村风景。瀑布仙茗是茶中上品,毛竹满山曾给山民带来稳定收益。对外人来说,这些都是特产,对本地来说就是平常出产。“天有好生之德”,无论哪方土地,上天总会生怜悯之意,与地和人一起配合,将这些出产稳定下来,将活路留下来。


梁弄镇是四明山的门户,这里的大糕甜糯,方方正正,还印上了“寿比南山”之类祝福的字。见字吉祥,自然眼神生光,满心欢喜,愿意买下。还有一种简易的耐糕,顾名思义,是吃下耐得住饥饿的意思。这其实是山民的干粮,上山带上,省得中途跑回来吃午饭。惜时如金,农民和读书人一样,可以握手惺惺相惜。那被称作糖豆的冻米糖,还是最土著的做法能勾起乡愁;那十二个角的乌馒头,是定亲的必选,因而无论是送还是卖,都要成双成对。糕点和馒头,吃下去体会到生活的甜蜜。步步登高是共同的心愿,大大方方表达,这是没啥瞒头的。

马渚碱水面是余姚特色早餐之一。梁弄的五彩碱水面则将面条做得五彩缤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底色才会丰富多彩。水多好养鸭,蛋多就做成咸蛋和皮蛋,这样一年四季都觉得呱呱叫。三鲜过桥、百鸟朝凤、酒酿元宵、荷叶青鱼、生爆鳝丝、黄鱼面汤、糟鸡、腊肉等是余姚老少皆喜的菜肴。舌尖连着游子的心尖,端着城里的快餐,脑海中想着的还是这些家里的菜,以及乡村的袅袅炊烟。


余姚得名,说法多种。我倾向于康熙、乾隆版《余姚县志》所言:“考余姚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曰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之名为余姚。”余姚古县,声名远扬,北宋范仲淹《送谢景初廷评宰余姚》诗,中曰“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好一幅人烟稠密、人民喜乐的政通人和图!自明代起,人文蔚起,因此又多了“文献名邦”之美称。

余姚人不喜奢华,《余姚六仓志》载“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明清时期,余姚盛产棉花,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民国时期浙棉干脆就称“姚花”。于是,余姚的土布制作技艺一直领先,现在成了国家级非遗。

典型的娱乐项目有木偶摔跤,由一个艺人操控两个木偶打架,表演活灵活现,幽默诙谐。观看时哈哈大笑,一天劳作的困乏烟消云散。明朝时南戏盛行,余姚腔被列为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并列的四大声腔之一,大江南北很有影响。姚剧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早期称“灯戏”“鹦哥戏”,许是因为节日上演和唱腔宛转如鹦鹉而得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姚剧不断改革,跟上时代步伐,一批旧的剧目淘汰,而一批新的现代剧目又被创作出来,演出效果还很不错


余姚民风纯正,有读书浸染的显痕。乾隆版《余姚县志》说:“其民知耻好善,勤而不匮,质而不俚……民知礼让,士风大振。君子以读书为本业,小人以技艺为耕作。愈贫寒者愈兀傲自矜,士大夫类有节……”与一般农耕还不太一样,余姚过去是农艺结合的特点突出。张岱在《夜航船序》中写道:“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学成一门手艺,总体比耕田有保障,性价比更高,这是人民明智的地方。

余姚盛产思想家,读书人都比较灵活,死守章句的不多。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并称余姚四大先贤。严子陵羊裘垂钓,结庐桐江,隐逸高风,世代景仰。王阳明继承陆九渊而大力发展的心学更是光耀寰宇,千古不灭。提出的“良知”“良能”被许多士大夫奉为做人处事的准则。大力倡导“知行合一”,打通了认识论和实践论。而悟道反省和“力破心中贼”的主体自觉,实则是严以律己的思想刮骨刀。


之瑜,号舜水,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志在反清复明,不成,远走日本。在日本二十余年,不断讲学传道,学问和风范赢得了巨大崇敬,被尊称为“胜国宾师”。其经世治民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有直接影响。最终客死日本,遗言要在葬地刻上“故明人朱之瑜墓”。耿耿故国之忠,感天动地。

黄宗羲,号南雷,与其弟宗炎、宗会并称“浙东三黄”,或曰“东浙三黄”。黄宗羲堪称大思想家,学问“旁推交通,连珠合璧”,成就远超一众古人。高中语文课上,读他的《原君》,为之震惊不已。特别他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更是让人服其深刻和大胆,恨不生与同时。想当初王安石读《孟子》,有诗句曰:“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我之心境,正类似于此。


除了这四先贤外,余姚人才出彩的还很多。民谚说:“一部宁波史,半部《余姚志》;一部《余姚志》,半部虞氏史。”宁波这地方,家族文风鼎盛的多,余姚虞氏是其中的佼佼者。虞氏家族载入史册的名人有三国时的虞翻、其子虞耸提出“穹天说”,著《穹天录》。东晋虞喜著《安天论》,是世界上发现“岁差”第一人。虞喜弟弟虞预则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晋书》《会稽典录》等。当然还有名气最大的唐代宰相和书法家虞世南。由于区域变动,虞氏家族所在地都变成慈溪的了。家族文气显赫的还有邵氏家族,邵廷采著有《思复堂文集》《宋遗民所知录》等。其族孙邵晋涵为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阮元夸他“经学、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著有《尔雅正义》《旧五代史考异》等。

古色余姚诚然底蕴沉雄,另一方面,红色余姚也分外耀眼。梁弄镇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我到那里参观,对其旧址保存得如此完好印象深刻。

新时代征程中的余姚,正怀着更加美好的憧憬,徐徐展开共同富裕的新画卷。余姚人有实干创新的传统,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敢做弄潮手,踏浪前行,潇洒风流!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雅俗乐赏
这是彭庭松博士的原创平台,原则上不转载他人任何文章。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分享原创,其乐无穷。雅不避俗,俗能为雅,笔健词雄,如对文章太史公。 希望所写能求共鸣。无论何等阶层,不分雅俗,不求学历,皆能接受。文如其人,诚实乐群,此快哉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