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还藏着个小九九。
平素看李雷画多,就画观画,就人观人,总有一定的局限。多人展可使我跳出圈外,众家之中比较着看,或许更能看出他的别具一格来。
写意人物对画家笔墨提炼能力、文化底蕴的要求格外苛刻。你修炼不到一定程度,莫说以笔写出人物的面貌,就是笔墨勾个外形,稍微放肆一点都会走调。
正像领衔此次十二人画展的省书画院首任院长王涛所言:写意难,写意人物画尤难。偏离人物造型不成,未展其性不成,无书法修养艺不成。还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深入画者的灵魂与艺术感觉之中。
这种绘画类型,在圈内圈外必定只能是小众的,带着些孤傲的自恋色彩。不少画家只得在画面构成中,以山水、花鸟来配搭人物,寻求更宽大的作品接受度。
我是绘画的门外汉、槛外人,却是写意画的拥趸。写意对画家的功底、积累有要求,对观赏者也同样挑剔。古代文人作画,他心中的受众一定不是大众,而有文化精英指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才会有高山流水般的共鸣性呼应;画家的作品格调因此就能不断地往上走高。
文人画家若无生活所迫,绝不会迎合、讨巧受众,更多的是通过作品引领、主导绘画的审美取向。
格调、品味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立身的基础。
写意人物画的特定受众群,就像古琴一样。古琴不是舞台乐器,出圈想博得更多人娱乐式的欢喜,可能会迷失自己走了岔道,到头来也就庸俗了自己。当下一些服务于需要的人物画创作,实质上一直在拉低传统中国画的品味、格调。
这次邀请展现场人头攒动,观赏者踊跃而场面火爆,说明这场写意人物展所传达出的审美倾向性,赢得了更多人的关注、理解和赏识。
很荣幸能目睹这一场展出,看它生动活泼地维系与推波助澜了传统中国画的品质、意趣,又在当下层面上有了画家的独立思考。
我以为,写意人物画的命题化、主题化,过于热情地面向大众的姿态,很容易浮光掠影,扭曲了写意本质。
人物写意有一个最基本的属性,你要写出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意思来。画家要真有话要说,不说憋得慌,急切诉之画笔;而作为艺术作品,你又要说得很有趣味。
其根基是我写我心。
若一画屈原、李白、苏东坡等历史人物,就有姿态上的范式,画面构成与意义上不断在重复;一画钟馗,千篇一律眼瞪得就跟脚踩似的。这都是同质化,谈不上写意,更无趣味。
写意若写不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思来,它就不够格。
这次写意人物展,让我感受到了不少画家在向写意本质回归的强烈意愿。再无矫揉造作的迎合痕迹,直面现实、真实、真相,表现力更质感,也更充沛。
有画家写梦中呓语、幻觉之相,感觉有点意思。他其实在以中西画法融合的方式,强调了写意的自我主体性。
十二位参展者中,唯一的淮北画家是李雷先生,也是我唯一熟悉的。
李雷的画放到众大咖的诸种风格、不同写法的背景下,感觉他多年来匠心独运地积累、提炼与归纳,确确实实做到了能在众多名家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李老师是版画家出身,他又注重与民间艺术元素的杂糅,落到写意人物画上,就带有显著的李雷特点。
他的创作明显汲取了民间美术夸张、变形的手法,人物造型则用版画的铁线勾勒皴擦,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上他充分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着色方式,采用高度概括、简洁明快的原色渲染,色彩上大喜大庆,斑斓夺目。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以书法和印章补白,在画面上平添了文人画的雅致。
此次画展,业内行家赞李雷人物画,抽象变形,符号性强,多有跨界色彩。其戏曲人物的装饰奇妙不雷同于其他名家,笔道粗犷,块面取胜,憨态可掬。
不少观众都特别喜欢他的三国人物。作品打破了传统三国人物的描画方式,出来的英雄或奸雄,声色更突兀,也更具特征性。这里面有拙趣,大胆的简笔中充盈着情绪。
李雷老师的画雅俗共赏。
我都能想象出老大娘老大爷抱画回家去想着镇邪,或挂着当年画看的情景。身边一些码字的朋友也极喜欢他的人物画,画里叫他摆置出一种特殊趣味,道不清道不明。你若看细了,他人物画的眼珠子摆放的位置不一样,里面的故事就另有周折。
高级的趣味感是丢一半给受众来品嚼的,这是写意人物的经典状貌。
绘画与码字一样,写意的部分最讲求“真诚”二字;而展现在绘画品质上的格调,往往取决于你的人生修为与洞察力。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