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县博物馆没能看到东西,萧县的朋友有些不过意,不顾天色已晚,硬拽着去"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为有着2700多年村龄的古村落。据说它的这一村庄地名,长度居全国首位。
村庄位于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一条国道折入县道,经杜楼镇街再跑一段,要到五洞山南麓。
村口道路边,一座新村牌在建。
打芦花车牛返村,原名杜村。它原本就是个偏僻的居于山坡的小山村,享有盛名亦属偶然,就因它是孔子弟子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
靠村口一面宅墙上画着这个故事。
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牛车时因寒冷打颤,牵牛绳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这一打,将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儿子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待他视如己出。
这个事大约是真的。孔子曾为此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在给弟子做评价,规划他们的前途去向,也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儒家力图建立的理想社会里,“仁”与“孝”是两大支点。
闵子骞并非萧地人。
他父亲闵马夫的八世祖为鲁国国君鲁闵公,按当时礼制,到八世时闵家的身份已有别于公族,降为庶民。鲁国"三桓弄权"内乱,闵马夫举家迁居相邑(今淮北)之东萧地安家落户,受聘于大户做塾师。
除了村口为一口老井建了个亭子,一栋简陋的房屋挂着一些招牌,一面墙上画着“芦衣顺母”故事,“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千年古村”、“中国最美地名”等,这些标签均无明显景象支撑。
小山村很冷清,偶见妇女与老人,小孩都少。
想寻觅村内古石桥,闵子骞覆车古道,四贤祠遗址,查看古泉与百年古树,均无果。
开车先后进村的还有几个闻名而来的江西与浙江游客,同样也有些失望。
山村有新盖的楼房,也有凋敝的石屋。
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的势头,在这里并不能明显感受到。
整个村子最为壮观的是一座名为“千佛禅寺”院落。"鞭打芦花传说"和"千佛禅寺"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年底萧县车牛返村委会经过村民募捐筹款重建千佛禅寺。
庭院里立着赵朴初题款的石碑。
几棵古松展示了寺庙的年轮。
有造景却也简陋,罗汉都画在墙上。
“有求必应”的宣示,有点类似于商业广告词。
过去若看到这些内容,我马上会上情绪,给些不屑的评判与定性;如今不会。“有求必应”当然是虚妄的东西,和佛义、佛理无关。可在茫茫的人世间苦海之中,假若它能给人些许慰藉,不也是慈悲么?
正像农耕社会的伦理基石——孝道,它的社会基础与家庭结构已经崩塌了,如何重建,如何使之重新成为民族的伦理共识与铸石,却也不是重述故事那般的简单了。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