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的石堡与石院

文摘   2024-11-17 05:03   安徽  

几年前头回到小城杜集梧桐村,见到半山坡一批破败的石屋很震撼。屋顶、门窗都不知去向,唯余被岁月剥蚀的残墙。

石屋的残破竟显出了一种孤傲神情,它并不在乎岁月磨砺出的苍凉,对于被弃置这件事情也抱持着一付无所谓的态度。


梧桐村破损的石屋群已经独立地成为一种意象,堪称诗歌之碑。


小城这地方有些古怪奥妙,分明是平原地区,凸出的小山小丘也十分不起眼,可你要开车跑一圈皖北青藏线、南山自驾游车道、梧桐村的梧桐谷,它又结结实实给你山区的感觉。

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往下倾斜的深谷。


老朱列出小城国保、省保的文物清单时,我偏对单子中杜集程村石堡好奇心顿起。


我曾见过小鬼子拍的“八路村”——白顶山村的照片。程村亦即现今杜集石台镇白顶山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也就是当年被小鬼子极为忌惮的“八路村”

一帮老弱妇孺,小鬼子如临大敌。

小鬼子不知道,淮北地区没有八路,活跃的是新四军。这支由彭雪枫从河南带过来的370人的游击支队,后来壮大为上万人的新四军四师。师部就驻扎在距离程村百余里地远的涡北。


照片的背景便是当年的石屋,茅草屋顶,石墙小窗,看起来非常简陋。



小鬼子另一张白顶山照片令我开了眼界。

白顶山村口,居然矗立着一座带弧形瓦顶的山门,看着至少十米高,巍峨壮观。它让人浮想联翩。从形制与工艺来看,它代表着淮北地区石材建筑曾经的高光时刻。

遗憾的是它和濉溪城门楼一样,不知被哪一段折腾给毁掉了。


程村石堡始建于清朝晚期,距今大概有150余年历史。清朝改民国,天下大乱,程村屡遭匪患。为防土匪袭扰,村民用石头建了堡墙与炮楼。

石堡原先由四周的围墙封闭,四个角上都有炮楼。如今只残存堡门与主楼,以及石堡的部分墙体。


堡门并不高大,却十分坚固,大门一关闭自成堡垒。

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萧县主要的抗日武装如亢营、麻营常来堡里住宿,以此为据点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除了堡门,石堡内主炮楼框架大形完好。


自下而上,穿凿了射孔、观察窗。


如今内里虽只剩下墙体,但犹可见小窗、枪孔、隔板承重墙眼。


整个皖北地区,百年以上的石堡能够保留下来弥足珍贵。不仅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它也是旧式皖北石头建筑的模版,在皖北建筑史上享有一席之地。

距程村仅两公里的梧桐村,它的名气显然要比程村大许多,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古代梧国所在、石头建筑群、梧桐谷自然风光等,成为了小城一张文旅名片。

老朱带我们来,只为看一处红色遗址——杜集小朱庄战役新四军四师后方医院所在的石院。


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率四个团西征抗日,20日越过津浦铁路。驻宿县、萧县的国民党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三个团计1500余人,勾结日伪军,阻拦新四军西进。21日,新四军发起反击,包围小朱庄,于23日发动攻击,一举突入圩内。经两小时激战,将其大部歼灭。残部从东南角突围逃跑时,被埋伏在河沟里的骑兵团包围,杀伤其大部,残余被迫投降。


梧桐村距小朱庄不足五公里,当时的四师后方医院一部分设在梧桐村的孙家大院,一部分就设在这栋石院里。

院子主人孙冠仓是个老中医,远近有名。


令我感兴趣的是这栋三进的石院的格局、规制、纵深,其形貌即便在遍地石屋的梧桐村也属少见的保存较好。

哪怕像我这样的建筑外行,也能看出淮北的石头建筑工艺水平很高。石屋外墙全要垒石,自然接缝,无需粉浆黏合。石块分行错排,大小齐整。


二进门几乎是石头工艺的博览集成。台阶石块由大而小,接缝不均匀处用小石片找平,看着扭曲,却非常稳实;大门两边的石凳三块石头一搭。


石屋内部少许粉饰,固定、转动门轴的是石臼,门框上的五个墙眼,有搭梁承重之用。


石院应算是庄子里的殷实人家,房屋总计二十多间。门前用碎石块砌起一块菜地,看来主人也是个勤劳的人。


由程村石堡、梧桐村石院可知,皖北石头建筑的风格自成气派,着重在简单、结实、耐用,很少修饰。

它有自己独存的美感,朴实而率真,正如淮北平原的汉子。


作者相关文章

梧桐谷,高山流水知音谷

梧北寻石屋

三九寒冬,我们穿行在皖北川藏线上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