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运河古镇贼冷。温度虽不是很低,太阳时不时地还露露面,人在室外站都站不住,得跺着脚撑。选在这样的天气搞文创展销会,要在露天里摆摊,对非遗传承人、文创艺人可真是个大考验。
你真不知主办者是咋想的,春暖花开、秋色宜人的日子都干啥去了呢?
运河古镇里的首届文创展会,未曾想东篱堂主老沈豪情万丈,一口气排开了五个摊位,摆上了大阵仗。
这就是堂主的脾性,不吆喝则矣,一张口就得是大嘴大嗓门的声响。
五个摊位各有主题。古琴、汉服、香道、陶艺、雕塑、文化藏品、红酒、茶叶等等,不过是在此小露容颜,初试锋芒,却已是五色缤纷,花样繁多,令人瞩目着,撑起了文展会的一片天。
看着便叹声可惜,若不是死不冷的天冻缩了人气,东篱这番花枝招展,岂不是更为惊艳?展开了想也是为堂主纳闷,聚集这么多好东西,自己又有那么多资源,为啥东篱山庄不能自己定期举办“文化超市”、“文化集市”一类的周末活动,形成自己的文化商贸品牌呢?
在别家的舞台上耍大刀,纵使再好看,终究也是客串。
这样说倒不是突发奇想,亦非空穴来风。你像文展会市古琴协会出演的几位老师,个个都是堂主的至交。
展会上的展品颇受瞩目的香包杨海玲老师、剪纸谢军老师等,也都是堂主的老朋友。
小城的文创艺人,堂主大都能混个脸熟,圈子里也就有一定范围的号召力。
回过头去看、去想,东篱的自然课堂,娃们与文人骚客各自的雅集,大型庭院茶会等,早已有文化集市的雏形,只是从不曾挖掘其商业机会的蕴含罢了。
小城知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史老师,早前就给他设计了东篱文化商贸城的模样:线上、线下并举,会员和散客兼收并蓄,活动与聚会穿插聚拢。一部分是以东篱的品牌直接营销,除了古琴、汉服、陶艺、文化藏品、红酒、茶叶,还包括东篱果园里的新鲜瓜果、蔬菜,在二泉山放养野生的禽鱼肉蛋;另一部分是为本市、外地好友的文化艺术品产出提供展示、销售的平台。
堂主一会儿兴致勃勃要开张,一会儿又纠结它会让书院变味,便搁置在一边,再不理会。
估计他心里还是转不过弯来。东篱十年,我沈堂主何曾有过半分“卖大米”的生意杂念?倾尽所能、所有,去一心一意打造东篱书院这个文化品牌,琴茶香的一力拓展,东篱已成文化地标。靠的是什么?单纯的文化执念。
道理其实一直都明摆在那里:要存续文化梦想,你先得有力气生存。
纠结了好几年的东篱山庄庄主、草堂堂主、书院院长沈怀远,今日终于放下身段,振臂一呼:“卖大米去喽!”
我就在细细观察堂主的“卖大米”姿态,也正像他的性情一样,充满了喜剧搞笑色调。人家卖大米真是当事情来做,一针一线地缝制,一门心思地坐实;堂主则仍是搭台子唱戏的做派,粉墨登场,锣鼓敲响,到要显示唱念做打的功夫与耐性了,你鬼影子都摸不到他。
堂主“卖大米”,摊子铺得开,叫得响,排场大;到“卖”的环节了,突然就敛声屏息,变大举进攻为打埋伏了。
看来“大米”能不能卖得好,还真不仅仅是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次日一早落点小雨,天也不是那么冷了,我再去文展会给“卖大米”的堂主捧场。
上午九点多,“古镇”小吃街竟空荡荡的少人。便猜想这个文展会,大约是为“古镇”赚取人气。
遇见了勤勉、和气的香包杨海玲老师,她在“古镇”正街刚又开了个新铺面。无论有人没人,她都能安安心心忙自己的事情。
她的文化姿态我很赞赏。
香包就是个老手艺,做好了可以维系生计;香包又是传统文化的展现的样式之一,推介、宣传、普及,就是不赚钱也不遗余力。
做着这事,满心欢欣就成;两只脚,结结实实踏在自己的这块地盘上。
看“古镇”的地标建筑五凤楼开着门,头一遭进去,没想到里面那么大的面积,竟也只是个售卖场。
隋唐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城是通济渠重要的节点。可“运河古镇”周边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古镇”的模样和内容愈加显得怪异。打运河牌,“古镇”浅了、偏了。
去看文展会这边,文创艺人早忙开了。
真真开了眼,糖画、面人、根雕、葫芦瓷画等等,没想到小城竟有如此多的文创工艺,老师们的技艺也是个个高超。
就连临涣烧饼老字号也来添热闹。一锅下去,另一锅人都在等了。
又见做剪纸的谢军老师。
他的作品人物剪得越发生动活泼。
东篱山庄这边,徐州的香会陈会长压阵,东篱汉服社东方社长担当主力,依旧是品味不凡的面貌。
东篱村姑李掌柜、琴师赵雪也当起了汉服模特。
原想看看堂主“卖大米”的样子,装了一肚子他吆喝的想象。可他人不在,左等右等也不见人影。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