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姬墓迷雾

文摘   2024-11-16 05:40   安徽  

我对“灯下黑”的理解倒也没有多少贬义,看不见眼前或身边的事情有时也很正常,人的注意力实质上是有方向的,它并非四下撒网无一遗漏。比如我在距共姬墓不足千米的老一中住近三十年,从来就不知不远处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共姬墓所在的山我们统称为“电厂西山”,好多回登到小山顶,看一马路车来人往。

后来才听说圈入淮北发电厂内的那一部分叫王姬山,有座居于南坡的墓叫共姬墓,老人们又称它“皇姑墓”。


共姬名伯姬,春秋鲁国宣公之女,成公之妹。嫁于宋国共公,故名“共姬”。

公元前583春,宋共公遣执政大夫华元到鲁国说亲,欲娶鲁宣公之女伯姬为妻;同年夏天,派公孙寿送去订婚礼物;次年二月,由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护送伯姬来相城完婚,改称共姬。

那场婚礼极为隆重,鲁国仅陪嫁女就送来十二人,卫、晋、齐等九国也分别送礼来。这恐怕算发生在相城的最为盛大的一场婚礼了

居住小城几十年,知道宋共公、共姬与我这座城市有关联很晚,头一回了解到相城曾做过先秦宋国的首都,还有泗水郡、沛国沛郡官衙所在的经历,真有一种匪夷所思的荣光感觉,见人就说这一段,拿古人古城来抬高身价。很像不久前淮北来了个搞历史的,说淮北博物馆怎么样,淮北怎么样,客气了几句,估计她自己都没想到因此会在小城爆屏。很多相城人因而乐滋滋的,好似被老师摸着小脑袋夸了几句便喜不自胜。

根子里是太缺乏文化自信,一句好话就会被夸晕。实际上你若真了解小城从先秦到两汉这一段作为相县的历史,将濉溪、杜集、烈山再扩进去,此地的历史人文之神奇,任谁夸啥都是寻常。


进到大唐电厂内去看共姬墓,它座落在西端,北枕相山西脉,西临濉河,风水绝佳,为古代帝王后妃理想的墓葬处。

共姬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三百多米,坡高六十米,占地面积十余亩。


共姬当年死得有些荒诞。

《谷梁传》记载:"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

拘守着无宫中女官陪伴,夜间不能外出的礼法,共姬以生命捍卫了她那个时代的妇道。今天看来,当然愚蠢至极;而历代统治者却都对她坚守礼法被活活烧死大唱赞歌。古代第一部撰写妇女的著作《列女传》,把共姬列入"贞顺类";清初马骕著《绎史》,特地将共姬事迹编撰为其中的一卷。

我们喜欢讲“历史局限”,往往带有理解与包容历史黑暗一面的意思。其实丑陋的就是丑陋的,世上没有可理解或包容的黑暗。

最早书写共姬墓淮北故事的还是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其著作《水经注》中写道:“相县,故宋地,宋共公所都也。国府园中伯姬黄台基,即伯姬焚死处。城西有伯姬冢。

一千多年之后,到明末,相城的文化贤达任文石,致力于小城历史源流的考证,经勘察,他确定此处墓葬为共姬墓,并竖立了"周宋共姬之神道"碑。

可惜的是这块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砸坏,今无存。


康熙时代与光绪时的《宿州志》对共姬墓均有记载,最终在2004年列入省保。



所以,当老朱告诉我此处的共姬墓大有疑问时,确实刺激了我的已有认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淮北电厂建设时,墓室的外廓南墙、西墙和部分东墙曾被挖开取石,在距墓室南三十四米处的土层中,发现一道东西方向十二米长,用一米见方的大石砌成的石墙,有带字的墓石数十块,书体均系隶书。专家从墓葬结构及墓字石的书体考证,此墓当为汉代大型墓葬,并非共姬墓。


有人猜测,也可能为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


头一回实地看共姬墓,得到的信息却是此处极有可能非共姬墓,这种感觉太荒谬了。

我问老朱,你可能确定这里不是共姬墓。老朱说挖出石头上的“梁国下臣砀夏鸿石”、“相张标石之”等文字,皆为汉沛国属县及其它郡县的名称及工匠名;该墓的基本构造为外部用青石砌墙作为墓框,内以大型席纹青砖墙分隔各室,整个砖石墓包围石宫,建筑考究而规整,和在河北、山东发掘的东汉王墓建造形制十分雷同,据此下了断定。至于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的叠墓”之说,未有考古实据之前,它只是个臆测。


有点搞笑。

我在来的路上曾经问过老朱,文物部门是不是要支持“讲好淮北故事”,“无中生有”的事不能干,“有中证无”的事,是不是也不能干呢?他没吭声。

带我们看共姬墓,告知了共姬墓所在,墓主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作者相关文章

临涣走出的先秦智慧男神

拜谒颛孙子张墓

临涣城隍庙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