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我做哥哥/姐姐了”主题,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发生了某些转变:从教室位置到身高体重,不再是幼儿园最小的弟弟妹妹。他们不停地打量着自己的变化,并试着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新的事情。那在调查活动中,可以怎样推进幼儿获得更多的新发现,点燃他们对成长的热情呢?一起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调查活动的现场去看看吧。
▼活动前期
为丰富幼儿对自己成长变化的主体感知,教师前期组织幼儿进行班级变化大讨论,向家庭收集了幼儿小时候的有独特价值的物品,陈列在班级环境中,并鼓励幼儿根据对自己的了解绘制了自画像。幼儿会根据兴趣,在一日生活的多个环节不时抚摸、讲述自己或同伴带来的物品,重温成长的温馨时刻。而随着与周围人群互动增多,他人的评价也引起了幼儿的好奇。教师顺应此需求,自主设计了“爸爸妈妈眼中的我”调查单,发放给家长,提议由亲子一起完成。同时,教师还建议家长录制一段讲给孩子听的视频或者写一封给孩子的信,表达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期盼。
▼活动现场
考虑到亲子对话的亲密性,教师选择了与幼儿展开一对一倾听与交流:分享“爸爸妈妈眼中的我”调查表上得来的信息,与幼儿共同欣赏了“爸妈对我说”的视频,并就以下话题展开讨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喜欢长大之后的样子吗?
▼遇到的问题
面对“爸妈眼中的我”调查结果的分享,适宜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分享?在这个分享过程中幼儿、家长、教师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幼儿又会从中获取哪些发展收益?要想解开这些疑惑,我们可以详细梳理三方所承担的工作来逐步明晰。
活动任务分工表
任务负责人 | 工作要求及内容说明 |
教师 | “爸爸妈妈眼中的我”调查单设计, 问卷收集、视频收集,与幼儿一对一倾听 |
家长 | 填写调查单,录制视频或写信 |
幼儿 | 听取教师对问卷的朗读,交流自己听信后的感受 |
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承担了本次调查活动的大量工作:家长或独自或与幼儿进行部分讨论后地填写调查表,避开孩子精心录制讲给孩子的话;教师朗读家长亲笔写给孩子的文字内容,并一一询问孩子的读后感受。那么,幼儿的工作体现在哪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原本需要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讨论完成的表格、面对面录制的对话视频等工作都被成人替代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削弱。
▼我们的建议
在调查方式上,教师可以将录制“爸妈对我说”视频的任务全权放手给幼儿。当幼儿作为一个小小记者,去面对面地倾听爸爸妈妈对自己成长的期待和赞美时,他/她可以针对爸爸妈妈的告白及寄语做出提问或拥抱等回应。在录制互动式的视频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爸妈温情相处的情感联结都将得到提升。
完成视频录制后,还可以鼓励幼儿在调查表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爸爸妈妈对自己说的话。在记录的过程中,再度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进一步梳理自己成长中变化,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与自豪。
当亲子间完成资料收集工作,幼儿把调查表及视频带回幼儿园时,从增进同伴联结和多细节感受家庭温馨氛围的角度,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小组或集体分享。比如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分享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告白。在选择小代表时,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教师对提前收集上来的视频进行预览,挑选一段视频播放,邀请视频里的小主人公上台介绍,以此激发其他幼儿的分享。
调查类活动是幼儿不断与周围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对各种情况加以收集、比较、观察、分析、判断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幼儿作为主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变换使用各种方式来驱动幼儿内在成长力,使其不断感受成长之路的变化和喜悦。
往期精彩回顾
幼儿表达表征可以这么做
低结构活动可以这么做
更多活动开展思考
END
扫码关注“完整儿童在线”公众号和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