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国庆长假,幼儿跟着父母出去走走,体验国庆欢腾热闹的气氛。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幼儿实地感知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了解各地民俗文化展现出浓郁的兴趣。本次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走近”内蒙古大草原,切身体验蒙古族的音乐与民俗活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活动准备
活动前期,师幼共同欣赏了蒙古族乐曲,尝试随乐表现挤马奶、骑马、拉马头琴等蒙古族特色游戏动作。初步体验后,幼儿对摔跤表现出浓厚兴趣,会主动在日常环节做做“抓着肩膀扭一扭”的动作。教师追随幼儿兴趣,为其在一日生活的游戏环节提供分批次分组进行摔跤游戏的机会,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现场
教师带领幼儿围坐,共同回顾前期摔跤游戏的经验。在幼儿分享摔跤游戏多种玩法的同时,教师同步用图符表征的形式汇总个体经验,呈现在黑板上。
幼儿1:和别的小朋友玩儿的时候要扶着小朋友的肩膀。
幼儿2:转的时候要让自己站牢,保持平衡。
幼儿3:最后一秒,直接用手把对方推出去。
幼儿4:设置一个摔跤场地,把对方推到外面。
幼儿5:往后退一点再推,借助跑步的力量往前推。
随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摔跤游戏的注意事项及判定输赢的办法。
幼儿1:不能推到眼睛、肩膀以上的地方。
幼儿2:往后推会碰到脑袋。
幼儿3:不能碰到肚子或者重要部位。
幼儿4:膝盖着地就输了。
幼儿5:摔出围栏。
幼儿6:整个人躺倒。
确保幼儿理解摔跤游戏的流程和规则后,摔跤比赛进入筹备阶段。在幼儿自主搭建比赛擂台之后,教师邀请幼儿自由组队,并选定队长,依次进行一对一对垒赛;并确定以内蒙古摔跤获胜后积分的五彩绸缎项圈“将嘎”作为每组的积分物,每获胜一局在对应的“将嘎”上增加一根彩带。
第一轮游戏,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PK,教师根据赛况调整每组将噶项圈上的彩条数量,及时组织幼儿分析输赢经验和感受,助推营造互不服输、亲切友好的比赛氛围。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依旧高昂。待游戏开展进入第二轮,小组队长选择根据对手情况和队员个人意愿排兵布阵,进行有计划、有策略的游戏。当场上出现“常胜将军”时,针对获胜技巧的即时采访顺势展开。在激烈的对抗游戏过后,教师邀请双方互相拥抱,以示友好。
-滑动查看更多-
▼后续制作
“草原上的游戏”在“完整儿童”课程中以高结构的活动组织形式呈现,从活动前期到活动现场,教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围绕摔跤开展持续深入的游戏。在追随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幼儿敢于冒险、自发专注地投入游戏、进行反思,并表现出了喜悦的状态。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观念转变,从活动场地的搭建到后续有策略的游戏,教师退后放手,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推进活动项目化开展。在活动前期,当教师注意到幼儿在伴随着内蒙古传统民俗音乐的律动、体验内蒙古传统的民俗动作过程中,兴趣集中于摔跤游戏,随即在日常生活提供多番游戏的机会,鼓励幼儿结伴体验摔跤活动,同时也允许幼儿在家中和父母进行摔跤游戏,并通过小组谈话等形式组织幼儿进行技巧分享,以及分批次多轮实战。
实战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遇到判定输赢的方式单一、个别幼儿善于谋划但不敢出战等的具体问题,及时组织幼儿讨论形成公认的规则,并通过反复强调“摔跤比赛是蒙古族人民交朋友的一种方式”,调节对抗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营造积极友好的比赛氛围。
在确保所有幼儿都有比赛出战体验后,照顾到幼儿的体力消耗和个体意愿,教师调整出战规则,允许幼儿自由调配出战人员,并留意保留输赢双方的发言权,从发起进攻、躲避攻击、有效周旋等多个维度丰富幼儿的比赛策略,维持幼儿的游戏兴趣。技巧梳理过后,我们发现幼幼之间的互动和学习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并迅速迁移到摔跤游戏当中。
在“大中国”的主题框架下,为了让幼儿认识少数民族、体验多彩的民间文化,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内蒙古的“将嘎”来增加幼儿对民俗文化的感知。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播放内蒙古的民俗音乐,获胜庆祝时可以融入一些蒙古族特色的动作来增进幼儿对蒙古族这一民族以及文化的认识。
鸣谢:杭州白金海岸幼儿园春江园区提供的教研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幼儿表达表征可以这么做
低结构活动可以这么做
更多活动开展思考
集体活动低结构化案例
END
扫码关注“完整儿童在线”公众号和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