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旧文,重写一遍是因为最近和几批「钦差大臣」打交道,不小心触动了某根神经。
我发现,省直领导们从踏上下乡检查的路开始,就已经戴好了有色眼镜。
上级文件贯彻不到位,一定是基层干部偷懒不办事。
惠农政策走了样,一定是镇村出了吃拿卡要的坏人。
这篇文章,吐槽为主。
先讲「科学合理」的上级文件
上级文件科学合理,逻辑清晰,一般有两种样式。
一种是提要求:一要提高站位,强化组织;二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三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四要跟踪落实,取得实效。
另一种是排工期:宣传发动阶段(8月1日——8月15日);组织实施阶段(8月16日——8月31日);督导验收阶段(9月1日——9月15日)。请各单位高度重视,并于9月20日前将本单位开展工作情况报至XX领导小组办公室。
这些文件站位高、措施合理、要求明确。一套用到所有工作都绝对正确的要求,就是不考虑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
比如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市级套皮省级、县级改个标题,传达到乡镇的文件每一个字都是正确的,但连在一起都是模糊的。干不干、怎么干、干成啥样,全在最后层层汇总的工作总结。
省级文件转到市里,市里文件传到县区,县区文件下发乡镇。乡镇收到文件的日期是8月中旬,县里要求工作总结的时间是8月下旬。卑微的乡镇干部,应该除了开个会、做个美篇、剩下时间只剩编工作总结。
再讲「四不两直」的奇葩故事
前阵子,村干部打电话,说一台A牌公务车到村里入户和拍照。我说,你们该干啥干啥,不需要准备,别让人家暗访变成明牌。
三天后,镇里接到县某局通知,说省厅在我镇暗访期间发现三个问题,需要写情况说明。
第一个是有村民反映同村张某身患癌症,镇里不管,连低保都没有;第二个是有村民自称家庭条件不好,住在危房,镇里不闻不问;第三个是村里有大量闲置房屋,空心村问题严重。
我们相关组站到村里核实了两天,写了说明。第一,张某身体健康,家庭小康,他说,谁这么损,这不是咒我呢嘛。第二,所谓的危房是居民自己仓房,实际上有新建的三间大平房。第三,空心村问题镇里虚心接受,下一步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暗访组在听到群众的声音后,甚至不愿意略微调查再下结论。
最近某督导组下乡检查,聪明的督导组同志发现村里发放的人工支出几乎都打给了五六十岁的老人,认为涉嫌套取。
于是我带着督导组同志挨户走访,发现这些老同志不仅身强力壮,而且一顿能吃两大碗米饭。
我说,年轻人早就不回来了,现在农村能找到最年轻的工人,就是这些五十多岁的农民啊。
接着讲与包保领导的一次夜谈
贾镇的包乡镇领导是常务副县长,一个实打实干的老基层。
副县长任民政局局长时,国家某部下来两位小同志,调研工作。局长同志带部委同志到农村,当晚住在村长家里。
小同志进屋问,晚上睡哪?局长指了指炕说,睡这里。小同志又问,这是啥?局长说,这是东北火炕。小同志接着问,为啥不睡床?这个炕不插电就能热?于是局长同志花了半宿的时间给小同志讲炕的结构和作用。
早上五点多,小同志推了推局长问,外面什么在叫?局长睡眼惺忪,听了听说,这是公鸡,农村公鸡都是天不亮就叫。小同志说,真是天籁之音啊!于是拉着局长起来要看大公鸡。
我觉得小同志挺厉害的,公务员考试申论分数一定很高,竟然用了天籁之音这么个成语。
晚上,小同志吃着盆里的炖鸡肉说,真香!
最后讲个有「深度」的小想法
去年我在省委党校参加培训,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将基层拖入形式主义泥潭的,是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
我认为,比官僚主义更可怕的,是上级部门不认为自己有官僚主义。甚至基层还没来得及用形式主义保护自己时,他们已经一厢情愿地相信:基层在推诿扯皮、偷奸耍滑、搞形式主义。
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选集》
毛选第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把怎么调研、怎么提建议写得明明白白了,而第七篇《反对本本主义》更是说得直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讨论一份文件落地难时,我指的是宏观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存在着差异,而不是说一份文件在制定的初衷和想法上就不切合实际。
基层希望市县能够出台更符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而不是无脑的层层转发和压榨。
确保政策落地,最好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开展调研。而不是自我感动觉得提出的要求「科学合理,逻辑清晰」。更不应该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基层干部阻挡了政策落地,是落实「三农」最大的绊脚石。
千万不要怕走到乡野农村,走到老乡炕上,走到田间地头,不要怕弄脏了锃亮的皮鞋。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想到上级部门居然有这种想法。
就挺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