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正在老去的村庄们,以及我自己。
我这个人有流量焦虑,写不出好文章就抓心挠肝憋大稿,写出好文章就想写点自己喜欢的求开心。
这周流量总算对得起自己,所以写篇蓄谋已久的作品。
就算作是一篇调研见闻吧。
关于这次「东施效颦」的乡土调研
去年,我读完了《中县干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今年,我在读吴毅老师的《小镇喧嚣》时,我突然想跟他们一样,到乡镇、村屯开展一次深入的调研。
回顾舞文弄墨的二十年,报送到省市级的调研报告不在少数,但官方任务基本停留在走、看、听的程度,调研的场所都是提前安排的,座谈的群众都是预先找好的,写出的文章束手束脚不够痛快。
于是我利用一个月的周末,走了两个省,四个县,四个乡镇和底下的村屯。以寻亲、问路、借火、买水、吃饭等理由,跟陌生人交谈。幸好,在北方大多数地方,淳朴的群众并不吝于交流,在镇头的小饭店我跟邻桌的镇干部喝了一杯白酒,在村头大榆树下我抽着烟跟老人聊天。
在以贾镇数据为蓝本的基础上,辅以我看到的、想到的,这些都是我公众号文章难能可贵的素材。
这篇文章没有主题,就是谈谈我看到的,和我想到的。
县城在萎缩,乡镇在衰败,村庄在老去
东北以及山河四省,越往北,越人丁稀少。
走过的四个县城中,靠近沿海的A县常住人口不足50万,而另一个山区贫困D县,据说常住人口10万出头。在县城的早市,我能感受到浓厚的「公务员经济」,我敢肯定,这些有闲情逸致逛早市的老人,80%有退休金。
贾镇,户籍人口1.9万人,常住人口7500人。而我走过的四个乡镇,常住人口基本维持在户籍人口的50%左右。区别在于,如果本地有矿山、有用工企业,常住人口可能会达到60%;而没有劳动力需求的纯农业型乡镇,常住人口只能维持在45%。村里人到县里,县里人到外市,北方人到南方。
在B县时,我跟着导航去了一个名字好听的村落。村子就跟他们的名字一样漂亮,肉眼可见的三年内新建围墙,上面画着符合价值观的彩画,大榆树下一排绿油油的健身器材,还有两大条仿古木椅。
我问树下的老头借火,我给他点了根南京,之后他又给我点了根旱烟。他说,现在村里啥都好,柏油路都通到了山边,但唯独没有年轻人,种地的都是60多岁的老人。这个美丽的村庄,户籍人口不到3000人,如今3个屯子在家人口也就1000多人,留下的除了老人就是没人管的孩子。
村庄们老了,就算换上了新鲜的外衣,但没有了血液,那就是老了。
乡镇有乡镇的生态,年轻人活得并不累
其实在乡镇这些年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外面的钱不好赚,农村的钱不难赚。
C县某镇是四个乡镇中最「繁华」的一个。镇子上不仅有年纳税以千万为单位的大型企业,还有大量的旅店,ktv,能买到榴莲等「高档」水果的生鲜超市,烧烤、火锅、炒菜各类饭店一应俱全。
这是我唯一一次在镇上过夜,我行走在街上,看着一家一家的烧烤店灯火通明,男人光着膀子喝着啤酒。我知道,这些人在工厂打工,虽然辛苦,但一个月的收入要比当地公务员高出一截。
而我们贾镇,作为一个小小的农业乡镇,留在当地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活法。因为大量人口外流,他们可以很轻松地流转到上百亩的土地。一亩玉米田收益1000元,一年两季辛苦,也有十几万的收入。
他们可能会起早贪黑,但他们不需要每天996生活,晚饭过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聊天、喝酒、打牌,刷手机。
逃离出去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进城,不要种地,但现在大厂打工的收入一个月只能攒三五千;留下来又肯吃苦的人,有的流转土地经营,有的跑长途货运,有的开一家小店「垄断」全镇业务。
某种程度上讲,过得反而更舒服。
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孩子留守化
走过的四个乡镇,其中一站是我自己的故乡。与其说是调研,不如说是回家串门,到发小家讨顿酒喝。
走在老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一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不过是感慨而已,实际上我从村头走到村尾,从来没看到过记忆中那种小孩满街跑,半大小子三五成群的景象。同学跟我说,今年半年参加了最少4场老人去世的白事,只有1家有新生儿做满月酒。
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保守估计在50%左右,一个1000人的村落每年新生儿超不过3人。生得少、死得多,外出打工的多,孩子留给老人的多。
我还记得我在村小上学时6个年级150多个孩子,我还记得很多年后村小撤并成立南北中心校,之后南北中心校再次合二为一。晚上,我在镇上和同学小酌,饭店老板讲,镇中心小学也不过300多个孩子,镇中学更惨,100左右。
就在我们吃饭时,饭店老板的儿子一直在隔壁桌刷着抖音。我笑着问老板孩子学习还行不,老板说行啥行,初中毕业就送出去打工得了。
乡村振兴不容易,留得住人更不容易
这些年,我给村干部开会,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人居环境,不管是三务公开还是发展集体经济。我都会铿锵有力地背诵那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人才振兴,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被人羡慕的职业。
边沟、围墙、路灯,广场舞、阅读室,饭店、超市、旅店,这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
走出去的年轻人,为的不光是进城务工的工资,也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个好的教育环境,不再走自己的老路。
教育跟不上,不仅是留不住人才,也没法培养新一代人才。
三农振兴的三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篇调研报告,这么大的课题我没资格发现问题,更没资格提出对策。
这只不过是我用了一个月中的8天,走过了山山水水后,突发奇想写的一篇见闻。
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文章不错,可以点赞、转发、点击在看,甚至打赏。
大家的鼓励是我维持更新最大的动力。
也是我偶尔写篇任性文章的倚仗。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