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城小破副科揽权弄事的文章我曾经写过,这次是旧瓶新酒。
这是一篇受人之托的吐槽文章。如果你喜欢,可以点个小小的赞。
我那位受伤的朋友会很高兴的。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副科小副科,管到你的就是真副科
某天,我照例批阅文件。其中一份是北县某部门的信息排名通报,17个乡镇街道,贾镇以40分的成绩排名倒数第一。
我叫来了分管副职,一位擅长材料工作的新晋干部。我指了指文件,等着他给我个解释。
副职挠了挠头说:池书记,实话实说,我被针对了。
我说:写不好没事,咱们想办法,别瞎说。
副职说:县里负责信息的是调研室杨主任,以前我俩是同僚时候就成天掐架。后来干部调整,我提拔下乡,他到调研室当主任。杨主任上任后就说过,以后贾镇1分也别想要。
我看了下8月份报送信息,副职不愧为笔杆子,不管是选材还是文笔,水平都在采用信息之上。
我无奈地说:保持质量,继续报送,剩下的我想办法。
回到家,我把事讲给媳妇听。她说:亏你俩挺大的人了,这点道理都不懂。为啥总说体制内别撕破脸,因为你永远不能保证某天不栽到别人手里。
人家好不容易当了副科,这权力不用起来,那副科不白当了么。
大权力小权力,能卡脖子就是好权力
我不止一次在文章讲过副科干部的三六九等。有的副科,手中权力和能利用的资源比边缘局局长还要大。
比如分管预算的财政局副局长,虽然工作是按照局长要求拨付资金。但今天拨还是明天拨,立刻拨还是缓几天,全看他的心情和好恶。几天时间虽然不多,但很可能要了一个单位或者项目施工方半条命。
比如分管矿权审批的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一个套手续他可以随便批给矿管股,也可以主动跟省厅市局对接,个中区别可能影响一个矿山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在县级体制内,只要是副科级干部,就一定有分管业务。业务或大或小,一定有他的受众群体。
月初,朋友打电话,问我跟团县委书记熟不熟。我问啥事。他说孩子开学初二,成绩班级前三,得过三好学生,班主任一直不给入团名额。我打电话跟团委书记说明了来意。对方笑着说,开学半个月,二、三十个打招呼要办入团的。我说,按规矩来,够条件请校方考虑考虑,不够优秀当我没说。
很久以前,某边缘单位副局长给我打电话,说在他的争取下,局里给贾镇拨付了2万元专项经费。实际上,这个事我早就和局长有过沟通,一来私下关系不错,二来贾镇符合申请条件。副局长这个电话的意思也很简单,虽然决定不了什么,但不花钱的空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有个词叫假公济私,对于分管工作,干部们可能会报私怨,也可能结私交。
干部们追求的小小副科,到底图什么
有句话叫,你不想当副科,你就是副厅。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当副科、当局长有兴趣。
一位朋友,以研究生身份考上乡镇公务员,之后享受了新老两次套改,在各种政策的加持之下,成了全镇最年轻的二级主任科员。他经历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任何工作都能挑起大梁。
党委书记让他当副镇长。朋友淡淡地说,我费那么大劲最后工资一分没涨,我图啥?
一次聊天,我说:我告诉你图啥,你图的是从一个具体干活的变成传达落实的,你图的是45岁时不被35岁的副镇长使唤,你图的是如果有天不想干了可以理直气壮躺平。
现在,朋友已经从副镇长提拔为党委副书记。
一名干部渴望提拔,他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了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工作中;也可能抱着更直接的目的,可能图权,可能图钱,可能图办事方便,可能图不被人使唤。
只要是领导职务,就一定有分管领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领域,也能卡住别人的脖子。
区别仅在于群体或大或小,事情或轻或重。
中县干部呈四层金字塔状。其中,副科级干部680人,正科级干部280人,副处级干部40人,正处级干部5人。——《中县干部》
副科级干部虽然基数大,是底层中的底层。但只要被提拔为副科,就进入了领导序列,就有了话语权。
既然当上了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模样和威风。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能卡脖子就卡脖子,卡不住脖子创造条件也要卡脖子。要让人知道,自己是领导。
这就是前文杨主任的思维。
当然,杨主任代表不了全部干部,代表不了多数干部,但他确实是部分小小干部的缩影。
这篇文章,我想用周星驰一句电影台词收尾。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