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县干部》③:进步有多难,关键是隐性台阶

文摘   职场   2024-09-21 10:06   辽宁  

第四章 轨迹

轨迹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涯和职业发展模式,本章主要研究中县领导干部级别和职务的变化。

1.副科级

在中县,提拔为副科级对于一个干部的政治生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被提拔为副科级,才算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才是政治意义上的「大小也是个领导」。同时,也为以后的提拔奠定了起点和基础。

中县县级领导中六成是参加工作6—10年内提拔为副科,权力最大的县委领导有一半是在参加工作5年内就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这充分说明了越早被提拔为副科级,晋升空间也可能越大,进步也可能越快。

中县正科级干部中,有七成是在参加工作6—15年内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其中,乡镇占比高达32%,党委占比28%,政府占比20%。这说明中县的权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和乡镇。

在中县,围绕副科级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隐性台阶问题。所谓隐性台阶就是同一级别内的不同职务设置,也就是通俗讲的级别不变,职务却老变,打圈转。比如,中县乡镇干部从小到大依次为: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人大副主席、乡镇长助理、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副书记,这是 8 级隐性台阶(后来增加了纪委书记)。如果一名综治办主任想提拔到正科接班人副书记,要迈过多个台阶,可能在此过程中耗尽政治生命。而规避隐性台阶要么有背景、要么能力突出、要么公开选拔。

2.正科级

对于很多中县干部来说,终其一生的政治奋斗,就是期望能晋升到正科级,或者能从正科级位置上退休。

中县九成以上的县领导在成为副科级干部后5年内晋升为正科级,平均晋升时间间隔是 2.7 年,并且很多县领导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跨过了不少隐性台阶。

接近一半的正科级一把手在成为副科级干部后5年内晋升为正科级,85%以上的是在10年内晋升为正科级。平均晋升时间间隔是6.4年,比县领导多了3.7年。再次说明了县领导是晋升锦标赛的领跑者。从晋升为正科级时的单位分布来看,乡镇仍然是第一位,占34%,其次是党政机关,说明这三个机构是政治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也说明乡镇是正科级一把手的摇篮。

3.副处级

副处级是中县干部四层金字塔结构的第三层。提拔为副处级,不仅需要能力和政绩突出,领导艺术纯熟,还要有雄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关系人脉。

在成为正科级领导干部后,有近四成的县领导在5年内晋升为副处级干部,七成多的县领导在10年晋升为副处,九成多的县领导15年内晋升为副处级。他们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3年。

关于县直一把手在提拔副县级干部中普遍竞争不过乡镇党委书记,作者认为:乡镇党委书记是县里的一方大员和地方诸侯,决定着几万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因此,在全县的位置举足轻重,县里往往把政绩好,能力强,经验丰富,阅历全面的干部放在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在选人时非常严肃和慎重。同时,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是全面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直接面对群众,乡镇党委书记需要处理很多麻烦和棘手问题,这样就使得其视野开阔,方法多样,能力全面,这些,是只负责一个专门领域的县直一把手无法比的。

4.正处级

正处级是中县干部四层金字塔的塔顶,成长为处级干部,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工作阅历和经验,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还要有强大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关系人脉。中县现有干部11000多人,实职处级干部只有 4 人,可以想象其成长之路多艰多难。

从四大家一把手副处级晋升为正处级的时间来看,只有1名县长是5年内,其它8名都10年内,平均时间间隔为7.2年。从轨迹类型来看,8名县领导都是跨单位晋升或者异地提拔,只有1名县长是由中县常务副县长晋升。

本章的最后,通过对干部轨迹的分析,冯军旗总结出了政—党螺旋晋升模式以及政党系统和人大政协系统所形成的超稳定结构。

政—党螺旋晋升模式是指干部先在政府系统历练,然后晋升入党委系统,然后再晋升入上一级的政府系统,再晋升入党委系统,从而周而复始,呈现螺旋上升的晋升特点。

县委县政府和人大政协所形成的超稳定结构是指:对于县委县政府一线岗位来说,先在政府实践历练,然后晋升入党委系统决策,从而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和决策的全面性。在一线岗位竞争式晋升的锦标赛中,优胜者得以继续晋升,淘汰者则可以进入人大政协二线岗位,继续发挥监督或者参政的作用,这样就形成既有出口,又有后路的超稳定结构

以上就是《中县干部》第四章的内容,感谢收看。

梦溪水谈
读书,调研,倾听,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