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县乡财政系列文章,讨论的是近期地方政府集中盘活国有资产的现象和问题。
砸锅卖铁,出自小说《蒲柳人家》,意思是愿意倾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换钱)。
小时候我父亲也说过砸锅卖铁供我上学这样的「豪言壮语」,我天真地问,爸你直接卖锅钱不是更多吗?
因为这事,我挨了一巴掌,但也让我记住了这个成语。
所以,这是一件好事。
政府为什么要砸锅卖铁?
我在之前文章中文章讲过,这几年政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很久很久以前,地方政府通过卖资源进非税、鼓励企业虚增税收、以奖励名义返税、争取专项资金等方式,赚了个盆满钵满。
可随着专项资金专项化,征税体制正规化,绿水青山和资源枯竭等因素,政府从坐吃山空变成了寅吃卯粮。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规定:政府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所有依靠「总部经济」苟延残喘的地区,一夜之间被打回了原形。
在搞钱这件事上,政府方法有三,不过是招商引资、盘活三资,过紧日子。
砸锅卖铁,说白了就是政府把闲置家底「清仓甩卖」,换钱、买米、下锅。
政府应不应该砸锅卖铁?
有人喜欢咬文嚼字,他们问政府:为什么要砸锅卖铁,直接卖锅不是更划算吗?
我认为,砸锅卖铁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精准一,他表明了政府愿意穷尽办法增加收入,增加非税的态度;精准二,不是政府不愿意卖锅,而是锅根本卖不出去;精准三,盘活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盘活资金是指消化暂付款,就是把政府借出去的钱要回来。有的是政府借给部门的,有的是政府借给企业的;有的有会议记录,有的只打了张白条。公对公的好办,公对私的要么核销,要么讨债,而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上千万的资金。没错,就是讨债。
盘活资产是指把原有闲置土地、厂房等或租或卖,以增加非税收入。一个厂房卖(租)多少钱,要经过第三方的评估,很多时候结果是「虽然这玩意看着破,可评估价格高得离谱」。而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资产处置存在难度。废铜烂铁,不是说卖就能卖出去的。
盘活资源主要是发挥禀赋优势,把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予以变现。政府有钱时,很多干部都不喜欢搞矿山,一来安全生产责任大,二来与绿水青山理念相悖,三来很多矿山老板做起事百无禁忌。可一旦到了没钱时候,如果镇上坐拥大型铜、铁、石材矿山,镇长做梦都能笑醒。
为什么「锅」卖不出去了?
盘活三资,最主要的是资产。
既然称之为盘活,说明这些资产闲置多年,难以处置。
20世纪80年代,全国广泛兴起大办乡镇企业的风潮。老一辈人一定有印象,当时每个镇都有大量企业,酒厂、淀粉厂、酱油厂、造纸厂、砂轮厂等。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雨后春笋,镇办企业无力经营,一部分流转到了个人手中,一部分成了政府的闲置。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格局变化,偏远县乡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小学不断撤并整合,又在各村闲置了大量的校舍和养老院等公益性建筑。如今,各地乡镇仍然散落着大片残垣断壁的建设用地。
除了历史遗留的「锅」,还有一批粗制滥造的「锅」。
在过去的某个时期,哪怕是偏远县城的建设用地,也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官僚们喜欢引进体量大、投资高、集群发展的产业项目。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另一方面新上亿元项目可以提升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印象,有利于未来飞黄腾达。
然而,戳破泡沫后,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如今,各地都有废弃多年的产业园区,动辄几百亩的工业用地、废弃不用的厂房办公楼。
这些资产不是政府弃之不顾,而是实在卖不出去。没有政策吸引,没有区位优势,招不来大型企业,自然就无力盘活。
既然锅卖不出去,那就只好卖铁回血。
怎么才能把锅变成铁?
任何地区的建设用地都有利用价值。
哪怕我们贾镇这样几千人口的北方小镇,也依然有人希望找块工业用地做一些粗加工项目。
盘活资产,不是贱卖资产,而是充分利用资产,归根结底是要招商引资。有客商就有项目,有项目就要用地,有用地需求闲置资产就能盘活,此为上策。
如不能进取,则换以收成。有地方会把资产列成清单,印制宣传手册,把相对优质资产挂网拍卖,待价而沽,此为中策。
把各项资产按照属地原则划拨到下级政府,让下级政府想办法盘活,既体现了上级政府的担当,又分担了盘活的责任,此为下策。
盘活三资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利,中县在做、北县在做,全国各地都在做。遗憾的是,有些喊得轰轰烈烈,执行起来却马马虎虎。
因为不光锅不好卖,铁也不好卖了。
9月3日,铁精粉价位为820元/吨。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也可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