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北县进行了新一轮干部调整。
一位朋友,早年从政府办公室科员提拔到事业中心任副主任,沉寂多年后,通过调任提拔为副镇长人选,终于回到了公务员序列。
满票当选后,朋友请朋友们吃饭,推杯换盏难以掩饰眉宇间的兴奋。他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清代某著名老举人。
噫!好!我中了!
42岁,县城副科,是一件值得开两瓶好酒庆祝一下的大事。
县城提拔副科有多难,这是今天的话题。
普通干部有多大可能提拔为副科?
在写文章前,我给北县组织部朋友打了个电话。目前,全县共有在编公职人员1600多人,其中副科级干部260人,占比不到16%。如果算上事业编干部,这个比例会进一步降低到12%。
在北县,每120个常住人口中有一名公务员,每6名公务员中,有1名副科级干部。
然而,这组数据并不意味着机会人人均等。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入职县城的公务员来说,其晋升概率要远低于平均数。
对于考入县委/政府办公室的公务员来说,这辈子成为副科级干部的概率几乎是100%;对于乡镇公务员来说,换届年有两三个名额留给年轻干部,届中调整也有一定的机会;但对于统计局、城建局、数据局等普通县直机关公务员来说,提拔为本单位副局长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北县这次干部使用,没有任何一名普通科员担任县局副局长的情况,即使往前追溯,2024年全年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同时,我又查看了北县2015届公务员提拔使用情况(9年是公务员提拔副科的平均年限)。2015年两办招录4人,现在均为副科级领导干部;乡镇5人,仅有1人提拔为副镇长;县直7人,除1人下乡任职外其他都是股级干部。
对于普通公务员来说,起点决定了终点。
县城科级干部为什么这么难提拔?
体制内,副科级只有在县区级别可以称之为领导,在更高的层级连中层干部都不算,是个比芝麻还小的「官」。
但就是这么一个芝麻官,却是多少人锲而不舍,求而不得,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
正科级和副科级都属于县管干部,县管干部的产生要经过一系列程序。组织部提出干部选用建议,五人小组(书记、县长、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讨论通过,开展推荐考核,最后经县委常委会通过。
想提拔为副科,必须要有说得上话的领导大力推荐。
而提拔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组织用人的潜规则,即副科间的三六九等。
从科员提拔为副科,大部分只能成为第三档的副镇长;而乡镇副职干部在提拔竞争中被淘汰,才有资格回城担任第二档的副局长;至于第一档的两办副主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那都是提拔正科级的预备役。
在这样的用人导向下,县委办、组织部、政府办的干部以降维打击之势成为乡镇副职;乡镇干部在经过同事竞争,并在党委书记的大力推荐之下,勉强占有一席之地;而普通部门的普通干部,既没有帮助站台的强势领导,又要面对交流回城的乡镇副职,提拔副科自然难上加难。
干部们为什么不断追求领导职务?
有网友问,县城的副科级干部,特别是那些副镇长,权力没多少,责任无限大,工资多不了几百块,累得连家庭都顾不上,图啥?
关于干部们追求进步这件事,不一样的人图的还真不一样。
小张副镇长是个特别简单的同志,各项工作都能兢兢业业,对于权力也没有狂热追求,分管下属请吃饭一概回绝。他说,熬职级再有十年也晋不了四级主任科员,走职务好歹退休前能解决二级主任科员。
周委员研究生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吃了两次政策红利的他成了全镇最年轻一级主任科员。党委书记找他谈话,希望能担任副镇长职务,他坚决不同意。我说,虽然你提拔副科工资也不会变多,但至少有了话语权。咱不图别的,就图你四十多岁时候不被愣头青副镇长使唤。
更多干部追求副科其实是在追求权力,追求的小县城的一张「面子」。比如,北县融媒是当地领导必看的公众号,很多年轻镇长为了让县领导在茶余饭后看到自己的「政绩」,都想办法要多发表几篇公众号文章。同样的工作,刊登贾镇还是义乡,或者是秉街道,全看融媒体分管副主任和其他领导的亲疏远近。官不大,事也不大,但能掐人脖子就神清气爽。
有人图钱、有人图权、有人图个办事方便。
这就是追求县城副科的真实逻辑。
在中县,提拔为副科级对于一个干部的政治生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被提拔为副科级,才算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才是政治意义上的「大小也是个领导」。同时也为以后的提拔奠定了起点和基础。——《中县干部》
上岸难,提副科更难。
副科级干部是县城官僚体制的基石,是县域内某个领域的掌门人。比如组织部分管干部副部长,卫健局分管医政副局长,自然资源局分管矿山副局长,一句话能决定很多人、很多事,他们的能量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自然就成了干部眼中的香饽饽,组织手中的关键砝码。
有个词叫「副科病」,说的是一名干部辛苦十几二十年,没有混个一官半职,不免心生遗憾,没有了工作劲头。
我觉得,如果这是病。
恰恰说明了提拔副科是一件难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也可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