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打电话,说备下几个小菜,准备一瓶好酒,要小酌几杯。
我说,我这几天没有好素材,正心烦呢,改天吧。
朋友说,来吧,我给你提供素材。
于是,欣然赴约。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比芝麻还小的干部,更懂权力的任性
故事的主角小杨是县直某单位下属事业中心副主任,副科级事业干部。而朋友大牛,则是该行政单位的中层股长。
单位领导是个好大喜功的干部,任何工作都不能输给别人。为了扭转单位政务信息排名靠后的局面,要求机关干部每人每月至少上报一篇工作信息,并由小杨副主任审核把关,评选三篇优秀信息供大家学习。
大牛是中文专业毕业生,虽不是委办干部,但也是圈子里有名的笔杆子。只不过为人耿直,不受领导待见。
7月,大牛给小杨上报了一篇工作信息。之后,这篇信息分别被县政务信息、市政务信息、省局工作交流所采用。上周,小杨副主任召开信息学习会,公布了7月份信息评优情况,大牛的信息没排进前三。
会后,有同事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大牛肩膀,笑而不语。
大牛一边喝酒一边拍桌子,他说,如果那三篇信息确实优秀我也认,问题是那三个人,半年了,连一篇被县政府采用的都没有。他杨主任眼光真高啊,比省市县都高!你说,他就这么点小权力也要任性一下?」
我说,你也不想想,你们局负责全县的重点项目,上到局长、副局长都握着权力,连你们这些中层干部也都是企业老板巴结的对象。他空有副科级职务,手里没有一丁点实权。如果不找点事显得比你强,那这个副科不白当了吗?
朋友无语,闷头喝酒。
大权力小权力,能卡脖子就是好权力
我曾经写文章分析过副科级干部的三六九等,我也讲过在「熟人社会」的小县城中,副科级干部有多大的能量。
有的副局长,手中的权力和能利用的资源给个局长都不换。
比如分管预算的财政局副局长,资金拨付,是接到局长批示立刻办还是今天有事明天忙拖几天办,可能影响到另外一个局机关或者乡镇的运行。
比如分管矿山资源的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矿山审批,是扔给股室走流程办还是主动跑省厅市局加急办,可能影响企业几天或者几个月的生产加工。
有的副科级,虽然负责的是鸡毛蒜皮,但他们依然挖空心思掘潜力。
比如,北县融媒是当地领导必看的公众号,很多年轻乡镇长为了让县领导在茶余饭后看到自己的「政绩」,都想办法要多发表几篇公众号文章。同样的工作,刊登贾镇还是义乡,或者是秉街道,这要看融媒体分管副主任的心情。
上周,某单位副局长给我打电话,说在他的争取下,局里给贾镇拨付了2万元专项经费。实际上,这个事完全是因为局长跟我私下关系好,他不过是分管业务而已。但不花钱的空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有个词叫假公济私,这个「私」可能是私利,也可能是私怨。
干部们追求的领导职务,是为了什么
我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当副科,当局长充满了兴趣。
一位朋友,以研究生身份考上乡镇公务员,之后享受了新老两次套改,在各种政策的加持之下,成了全镇最年轻的二级主任科员。他经历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任何工作都能挑起大梁。
党委书记跟他谈,让他当副镇长,许诺未来当副书记,有机会冲击正科。朋友淡淡地说,我费那么大劲最后工资一分没涨,我图啥?
一次聊天,我说,我告诉你图啥,你图的是从一个具体干活的变成了传达落实的,你图的是等你45时不被35岁的副镇长指使,你图的是如果组织亏待你可以理直气壮的躺平。
三句话,点醒梦中人,现在朋友已经从副镇长提拔为组织委员。
在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基层干部经过时间的洗礼都可以获得三级主任科员以上的职级。
当副科级领导干部已经没有了待遇诱惑时,那么多人仍然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职务,就很值得推敲和思考。有一部分干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工作中;但也有一部分的人抱着更单纯和直接的目的,要么图权,要么图钱,要么图办事方便,要么图不被人使唤。
只要是领导职务,就一定有分管领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领域,也能掐住某个群体的脖子。
区别仅在于群体或大或小,事情或重或轻。
写到最后我不禁又想起了那天朋友的气愤和无奈,他说,他一个小小的事业副科,他怎么就能做出这样厚颜无耻的事?
我又想起了《中县干部》中提到的县级干部金字塔,仅有4人的正处级干部,20多人的副处级干部,100多人的正科级干部,300多人的副科级干部,他们构成了干部的四级金字塔。
虽然副科级干部基数大,是干部中的最底层,但只要被提拔为副科级,就算进入了领导序列,就有了话语权。
既然当上了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模样和威风。虽然掌握的资源有限,但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资源。能卡脖子就卡脖子,卡不住脖子创造条件也要卡脖子。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大小是个领导。
这就是小杨副主任这样干部的思维。
当然了,小杨副主任代表不了全部干部,也代表不了大多数干部,但他确实是部分小小干部的缩影。
最后的最后,我又想起了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里一句台词。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