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困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文摘   2024-11-06 07:48   辽宁  

有网友问:大为,我是一名经济口干部,最近每天加班到半夜。领导压榨年轻干部,干得越多被批评的就越多,请问我可以摆烂吗?

我说:实际上不只是体制内,这样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职场中,但由于公务员制度的特殊性,这个问题被放大了。

我在贾镇的几年,如果说有什么心得的话,大概就是勉强弄明白了体制内的用人逻辑:谁想进步谁多干,谁负责任谁正常干,对待摆烂干部最好的办法是让其彻底烂掉。

今天这篇文章,谈谈这个怪现象。

为什么干部不愿意多干活了

前几天,我在洗碗时打碎了两个盘子,并遭到了媳妇的无情嘲笑。我说,咱俩结婚8年,我打碎碟碗无数,这事不是因为你比我小心,而是因为我承担了洗碗这个业务。

很多人用「洗碗效应」来解释体制内干部多干多错现象。我赞同这个理论,但并不认为这是公务员想摆烂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体制内越来越多的干部不愿意干事,是因为干多干少都一样,承担80%工作和承担20%工作拿同样的工资,这使得多干的人像个大冤种,被人围在空地中间肆意地嘲弄。

贾镇有个事业编叫梅姐,自己不干活也就算了,还天天到处闲逛,劝那些辛苦工作的老黄牛歇歇。这样的人,才是干部们「不求上进」的元凶。

干和错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循规蹈矩、守规矩的干,多干也未必会错;像纪某浩一样没脑子的干,就很容易就成为「网红」,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工作失误造成的问题,是体制内最容易被原谅和理解的错误,很多情况下研判后不予立案,免予处分,要让干事的干部干得有底气。

我在李镇当副镇长期间,从最开始的负责边边角角到后来负责农业、林业、水利、三资、扶贫,一个人扛了政府一半的工作。工作快二十年,我也没和处分二字沾过边。

学好业务,走好程序,依托好村干部,想打碎「碗」都难。

为什么不能开除摆烂的干部

一个单位有多少编制,需要负责什么业务,组织部、编委办都要专门研究,专业的名词叫「三定」,即定职能、定编制、定机构。

比如,民政局有9个编制,1名主要领导负责北县民政全面工作,2名分管副职分别负责社会救助和困难群体工作,剩下6名同志分为4个部门,分别负责办公室、低保办理、养老机构等相关工作。

有人不做事,是因为有人做了额外的事。

某乎经典提问:为什么公务员不实行末位淘汰制,解决效率低下问题?

因为体制内大部分工作是没法直观量化的,「勤政」「懒政」都是主观词汇。

假设林草局的工作是每人每天种100棵树,种80棵以下叫工作不力,种120棵以上叫勤劳肯干,实行末位淘汰没问题,因为指标量化了。但实际上,林草局有负责单位运行的办公室,有负责(督导乡镇)退耕还林的生态办,有确保无重大火情的防火办,有打击盗伐林木的执法队。内容不同,难易不同,指标不同,很难评判一个人做的是优秀、称职,还是不称职。

公务员为什么被称为「铁饭碗」,因为公务员是由省以上公务员局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选出的能力达标、健康达标、政治达标的人才。如果实行末位淘汰,首先被淘汰的一定是跟领导关系不好,不和同事往来的老实人。而最终留下的,全都是亲戚、子弟、门生、关系户。

单位没有权力去处理、开除那些躺平、摆烂的公务员,其实保护的正是那些勤劳、肯干、没有关系的普通干部。

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予以辞退,则是最后一次兜底。如果一个人真的天怒人怨,咎由自取,是确实可以被处理掉的。

使用干部的逻辑内核及对策

可能有领导干部会讲,不干立刻写辞职报告,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我从来不说这句话,太伤人了。但实际上,也真有干部愿意多干活多付出。

贾镇有个年轻干部叫小刘,先后担任应急办主任和组织干事,不管是本职工作还是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都能任劳任怨完成。而镇党委要做的,是要让其他人看到,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以,镇里扛住了县局两个局长打招呼,强推小刘为预备党员。从人员结构看,她是唯一符合2026年换届的结构性干部。副镇长,她当定了。

同样的,贾镇也有几个肯干事能干事的副职,每次无任用调研以及跟组织部领导接触时,我也会全力推荐和夸奖。目前来看,换届时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大部分干部都有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责任心,单位也不会为难他们增加额外的急难险重。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普通干部就应该普通使用。

为什么说摆烂的干部要让他烂掉,因为他们的负面作用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放大。

每天朋友圈发着岁月静好,遇到好事就要求同工同酬,遇到难事说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让他们难堪甚至会跟你鱼死网破。

一份工作而已,爱咋咋吧。

梦溪水谈
读书,调研,倾听,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