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县干部》②:吸收录用,想成为干部很简单

文摘   职场   2024-09-21 10:06   辽宁  

第三章 进入

进入是指政治录用,本章主要研究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垂直部门单位中干部的录用情况。

1.三个来源

1978年以来,中县领导干部获得干部身份主要有三个途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安置,以及各种其他形式的吸收录用。

1978年到2000年,中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850人,2001年到2008年共报到1279人。对于军转干部来说,转业到地方是其政治生涯的重大改变,1978年以来,中县共接收军转干部838人。

吸收录用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标准,把非干部身份人员转换为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员。由于关系和利益因素,这一机制逐渐演变成为精英选拔机制中最混乱、最无序,也是最腐败的一种机制。各种形式的「假档案」「假文凭」和「内招」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流入干部之河的污水。

经统计,县领导80%来自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这充分说明了大中专院校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主要场所,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干部应主要由学校来培养的目标。军转干部占13%,是培养领导干部的第二渠道。吸收录用占6%,一方面是由于吸收录用的干部本来就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吸收录用的干部精英程度不高,能够走上县领导岗位的不多。

正科级干部各渠道比例与县领导不同,其中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大中专毕业分配,占72%;其次是吸收录用干部,占18%,说明正科级一把手中,土生土长的本地精英有一定优势;军转干部占10%。

2.初职获得

根据拥有的权力和资源的多少,可以把中县的单位分为核心单位、中间单位和边缘单位,初职在哪个单位就业,将对干部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对中县县领导的初任职位统计,初职在政府机关的比例最高,为25%;初职在学校的其次,为19%;初职在乡镇和军队的均占16%。初职在党委机关的最少,仅1人。这说明了党委核心机关选拔干部是“再筛选”模式,即本单位不直接吸收干部,而是在工作实践中选拔干部。

初职获得可以分为二种类型:一是人力资本起主要作用的类型,二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发生作用的类型。作者通过访谈发现:中县是一个关系网络编织起来的社会,中县人的基本行为逻辑之一就是遇事情要托关系,找门路,在涉及到就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更是如此。例如西城乡,80%以上的机关干部在初职获得中都要托关系,找人情,都要动用关系资源。

从以上两个站所的人员构成来看,有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单位系统自繁殖现象,无论好的单位和差的单位,系统内部子弟安排都比较普遍。二是关系资源的运作,无论自身人力资本如何, 都需要找关系、托门子,以获得工作安排。

3.单位间流动

单位间流动指个体干部在单位间的转换。单位流动作为再分配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对于中国这样的「单位社会」来说,单位流动可以释放能量,提高效率,增进活力。但是,由于中国单位之间严重的不均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流动单位的好坏,好的单位则往往成为干部子弟以及关系户的流动地和落脚地。

干部在各个单位间转换,分为「顺流」和「逆流」。对于干部个体来说,从企业到事业,从事业到行政;从偏远乡镇到县城附近乡镇;从小部门到大部门,被称之为顺流。但是,中县官方机构对于单位流动的定义则与干部相反,干部称之为顺流的,官方机构称之为逆流;干部称之为逆流的,官方称之为顺流。无论如何定义,对于单位的差别、好坏,双方达成共识。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很多单位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大逆转。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差的单位或者一般的单位,比如农、林、水,土地、税务和广电等,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好单位。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好单位,比如商业、粮食、供销社、物资、外贸等等,却时过境迁,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劣势单位,一些单位甚至都已经不复存在。

本章的最后,作者提到了教师从政现象。其实在过去,不只中县,全国相当部分地区都有大批教师从政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另外也因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

以上就是《中县干部》第三章的内容,感谢收看。

梦溪水谈
读书,调研,倾听,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