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朋友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我打电话恭喜,她说,这些年辛苦没白熬,终于可以躺平了。
我又想到了知乎提问:领导让我副科长和三级主任科员二选一,我该如何抉择?
我想,有必要重拾自己组工干部的业务知识,讲讲职务与职级的内容了。
由于眼界有限,所以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县乡层面问题。
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设置初衷
2019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正式发布。至此,工作12年享受副科待遇的老政策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的新制度。
大家听过的乡科级副职(副科)、县处级正职(正处)等即为职务,而三级主任科员、四级调研员等即为职级。简单来说,职务是领导位子,职级是领导待遇。
一名公务员可以有职务无职级,可以有职级无职务,也可以既有职务又有职级。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旨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务员职务设置办法,建立职级序列,畅通职级晋升通道,拓展职级晋升空间,促进公务员立足本职安心工作,加强专业化建设,激励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职务与职级并行,是为了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为了让那些忠诚、担当、务实的干部享受应有的待遇。比如,一个辛苦多年的乡镇中层干部(科员),可以通过职级晋升(四级主任科员),得到不低于领导干部的待遇,保证其干事创业的热情。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发挥的能效却并不明显。
并不统一的职级职数分配方案
县(市、区、旗)、乡镇机关二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2%;三级、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10%,其中三级调研员不超过三级、四级调研员总数的40%;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60%,其中一级、二级主任科员不超过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总数的50%。
这段文件有两个关键点:职级职数最低以县级为单位;就算是最低的四级主任科员,也有40%的人排不上号。
对于职级职数的把控,全国各地区方案不一。有的县区四级主任科员以上全地区统筹,一千多名公务员排排站,由组织部根据干部综合情况打分决定;有的地区把职级指标分配到全县各单位,比如民政局有8个职数,那就只有5人能晋升到四级主任科员以上职务;更多的地区是调研员以上由县级统筹,主任科员以下分配到各单位。
但无论是哪种分配方案,对于年轻基层干部来说,都是噩梦。职数全县统筹,晋级基本靠等、靠想、靠做梦;职数分配到单位,单位越大职数越多,人越多退休更迭越快,职级晋升希望越大;至于小单位,半辈子一级科员属于正常现象。
以我所在贾镇为例,8年以后才有公务员退休让出职数,而堆积在一级科员位置的小朋友有7名,最年轻的想晋升四级主任科员差不多要13年。
没有晋升机会,干部要躺平了
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是激励制度,是让公务员们努力工作,通过推荐、测评、考察的方式,让60%的干部享受待遇,是吊在眼前的萝卜。
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把它变成了普惠制,推荐、测评、考察都是走过场,决定晋升顺序最关键的是工龄,是论资排辈,变成了「排坐坐吃果果」。
为什么体制内始终强调论资排辈,一方面是因为领导不想得罪人,另一方面是「政绩」「能力」都是非量化指标。为了堵住大家的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晋升中搞论资排辈,毕竟年龄和工龄客观透明,不能随便修改。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严重降低。
在这样的思路和环境下,年轻干部想要待遇,要么内卷竞争提拔为副镇长,要么就把问题交给时间去排队。至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并不重要。
而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在于,领导干部们的既要又要。
职务职级的规则是「就高不就低」。比如一名干部是乡科级副职、三级主任科员,那他的工资就按较高的三级主任科员履行;反之,一名干部由三级主任科员提拔为乡科级正职,那么他的待遇则以正科级为准。
领导们发现,如果占了有话语权的领导职务,就很容易获得更高级的职级职数。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一手握着权力宝座,一手握着薪资待遇。
每一个乡科级正职、一级主任科员的岁月静好,都有一个一级科员的年轻干部在负重前行。
我在我的公众号讲过小朋友们为了争夺一个入党名额而发生的神仙打架,我也讲过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优秀公务员背后发生的明争暗斗。
为什么有一部分年轻干部会大动干戈地去争夺这些,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干着超出别人工作量的任务任劳任怨,为的不过是能够在换届年提名为副镇长人选。
有人说副镇长这苦差事求人当都不当,可实际上很多人发现职级走不通,只好想尽办法去提升职务。
而另一部分人,发现提拔四级主任科员遥遥无期后,干脆选择了一躺了之。饭碗是国家给的,既然努力也无济于事了,那就干脆不干吧。
我常听到一种说法,上面政策是好的,但被下面执行偏了。
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一定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