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高考录取季,我的朋友圈经常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有很多自媒体分享新闻轶事。
前几天,偶然刷到了河北602分考生选择邯郸学院公费师范生的新闻,我 突然想起了这个躺在草稿箱许久的话题。
我无意评价今年师范热背后的成因,我也不想讨论放弃985选择二本师范的对错。
我想说的是:医师公的县城铁三角正在崩塌,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教师。
公费师范生政策及就业方向
师范生,是指大中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及毕业生,分为公费师范生和自费师范生。前者由国家负责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后者则跟普通大学生一样,需要自掏腰包。
公费师范生不仅由国家负责费用,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中小学任职,即所谓的「带编入学」。公费自费生属于提前批次招录,同样的大学,公费生分数要高出自费生一大截。
当然了,这么好的政策不是没有代价的。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基层中小学任职,服务期6年。其中的定向培养师范生,分配任职地点一律为偏远乡镇、山村的中小学。
所以,政策的意图很明晰。国家花钱培养,国家统筹分配,但要服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最偏远的地方,把知识送给最需要教育的孩子们。
写文章前我给北县教育局朋友打了电话,他说,一本公费师范生可以分到县城高中,二本公费生全部分配到乡镇中小学,而定向生分配的都是靠爱发电的偏远村小。
镇村中小学现状及未来趋势
朋友联系我,说自家亲戚在贾镇中学任教,想借调到县城初中,校长不放人,想请我打个招呼。
贾镇初中我太清楚了,三个年级200人出头,在职教师老的老、小的小,孩子一半留守儿童,三分之一毕业准备回家务农,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十不足一。留不住教师,教不出成绩,年轻教师都想调走,恶性循环。
我以跟校长不熟为由拒绝了请托,得罪人不重要,至少要为本地的教育事业负责。
生源少、环境差是影响乡镇办学质量的两大核心因素。
贾镇户籍人口1.9万人,常住人口7500人,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4200人。2023年,贾镇死亡人口155人,新生儿33人。对于欠发达地区小县城来说,绝大多数的户籍人口已经外流到城市,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死得多生得少,比例为5:1。
一所学校的教学经费由学籍学生数决定,学生越少,经费越少。贾镇初中一年20多万的教学经费,要负责冬季取暖,校舍维护,材料费、补课费等,缺口极大。
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要么苦一苦老师,要么撤并到县城读书。
而撤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安置。
教师们岌岌可危的「铁饭碗」
在以公务员经济为核心的小县城,只有打不碎的铁饭碗才能被称作像样的工作。作为行政干部的公务员,领先一个身位;医生和教师则因为老人多小孩少,死得多生得少等原因,在稳定性上差距会越来越远。
来看几条不算新的新闻。
2023年,厦门市教育局发布教师招聘公告。公告显示,本次招聘的幼儿园教师纳入备案员额管理。中小学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即参聘制。无独有偶,2024年天津西青区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在编教师不再「一聘定终身」。
前段时间,河南某县就当年不开展教师社会招聘进行了回应:我县小学教师基本趋于饱和,且国家对财政供养人员编制从严管理,未来五年大概率不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小学教师。
教师需求趋于饱和,编制准入越来越严。新一批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可能会面临着「按照政策必须落实编制,实际情况却没有编制」的境地。
退一万步讲,就算有编制,但在不平等的供需关系下。准教师们也可能会面临「有班上,没课教;没法晋职称,无法回城」的情况。
关于自费师范生的延伸探讨
既然追求编制,为什么还有人去读自费师范生,连公费师范生饭碗都端不住,自费师范生的未来又在哪里?
自费师范生大概有以下几种人群:学习好,希望到大城市重点学校任职;学习差,不满足二本公费师范生录取条件;并没有把教师当作人生唯一可能。
对于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大城市,对于所有五线以上的地级市,对于各种实验小学、中心小学、育才小学,教师依然是高薪、体面、稳定的工作。
可对于二本及以下的自费师范生来说,要么利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去卷公务员,要么去抢公费生分配剩下的县城乡镇教师名额。
教育局朋友跟我讲,每次教师社会招聘,都会有各路神仙打招呼,希望能在乡镇设置一些限专业、限户籍的「萝卜岗」。而提出这样要求的,大多都是二本院校的体育和艺术类自费生。朋友无奈地说,我们连主科教师都不够用,怎么会去做这种经不起推敲的限制条件。
当大城市逐步普及厦门、天津的教师聘任制;当小县城都跟河南某县一样停止社招。
自费师范生的路会变得越来越窄。
我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一定有相当部分公费师范生是希望到偏远地区当园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我也明白,公费师范生中追求稳定编制,把教师当作一个吃饭职业的人才是主流。毕竟这些年我见多了服务期借调,服务期满调离的案例。
但不争的事实就是:哪怕是追求一个稳定的饭碗,对于600分的考生来说,警校也远比师范香得多。
言尽于此,祝大家都能有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