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讲坛 | 史晓萍、余昆仑: “议论要有针对性” 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评课

文摘   2024-12-03 21:31   河南  

基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深度读写教学研讨会,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长、河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获得者史晓萍老师以“读写深度融合”为指导,开展了一堂主题为“有的放矢,切中肯綮——议论要有针对性”的观摩课,精准对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与写作任务。这堂课通过扎实的理论铺垫和生动的实践环节,为议论写作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01.

知行合一践理路,读写交融助前行

史晓萍老师首先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关于“议论要有针对性”的提示,将议论的内涵界定为“现实针对性和对象针对性”。通过回顾《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三篇课文中议论的针对性特点,史老师帮助学生在理论层面明确议论写作的核心价值:既要回应现实关切,又要聚焦特定对象,形成强有力的文字表达。

其次,为了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史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项真实任务情境:围绕近期发生的“夜骑开封”社会热点,模拟“星空文学社”特邀评论员角色,从热点事件中选取视角,发表理性评价。这一任务分为三项学习活动,层层推进:第一,提炼议论内容,以“一句话概括事件”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第二,针对人物表达观点,鼓励学生以鲜明而具体的态度直面读者;第三,展开深度议论,同时要求明确论证方法与语气,强化议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史老师结合《师说》和《反对党八股》的论证过程与语气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表达技巧。

整堂课中,史晓萍老师注重教学的层次感与实用性,环环相扣,严谨流畅。史老师同时设计了详尽的写作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有据可循,真正实现了“读写深度结合”的教学理念。


02.

研教共生启新思,教学相长韵无穷

中原教研名家培育对象、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余昆仑老师对该语文课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就“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单元读写统整策略探究”开展微讲座。

余老师首先肯定了课程的亮点,通过巧妙设置真实案例和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学习情境,有效推动了学习进程。学生在案例分析与任务探究中积极思考,其思辨性得以充分展现,思维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引入习作支架和评价量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习作支架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策略,助力他们更好地组织思路、掌握写作技巧;评价量表则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优劣,促进写作能力的持续改进。

随后,余老师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1.进一步强化思辨性和深度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超越表面理解,形成深刻见解。2.强化读者意识。明确写作目的与受众,提升作品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余老师还特别提出写作教学需关注三点:一是写作序列化,找准训练点;二是文体灵活性,可练习札记、文学短评等多种文体;三是统整性,涵盖单元内文本、读写教学方式、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源。

最后,余老师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教学策略:以统整专题学习为抓手,整合资源、任务与方法;以关键能力训练为核心,结合单元要素明确关键写作能力并训练学生论证思维;以认知经验为依托,设置情境、进行任务驱动,连接知识与生活;让学生成为意义建构者,使其明晰写作目的、对象与方法;教师要多读多写,只有成为思辨者才能培育出思辨学生。

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史晓萍老师的探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余昆仑老师的指导为我们点明了方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深刻领悟读写结合的真谛,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在写作中深化阅读的感悟,在读写的相互滋养中,培育出富有创造力、思辨力和人文情怀的新一代,让语文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3级学科语文 肖维 郭致博

编辑 | 刘永琪 代瑶

审核 | 李梦柯 昌津平 吉慧杰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