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丨程启凤:《曾国藩家书》写作观及其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文摘   2025-01-13 21:00   河南  



摘  要:作为国学经典的《曾国藩家书》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写作观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极具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剖析《曾国藩家书》的写作教育思想,结合现代中学写作教学现状,探讨其对写作教学目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借鉴价值,旨在汲取传统智慧,助力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与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写作观;语文作文教学

01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璀璨,《曾国藩家书》便是其中展现炎黄子孙深厚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这部家书集是曾国藩对家族后辈谆谆教诲的生动记录,涵盖了他在治政、治学、治家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与智慧,其中的写作教育思想犹如一座宝藏,亟待挖掘。

在当今语文教育领域,尽管教学方法不断革新,但作文教学仍面临诸多困境。学生写作或思路狭隘、缺乏真情实感;或语言苍白、结构混乱;教师教学也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此时重温《曾国藩家书》,从中探寻可借鉴的写作理念与方法,对改善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意义非凡。它不仅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更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光彩。

02

《曾国藩家书》写作观剖析

(一)写作理念

注重作文的雄奇:曾国藩深受桐城派影响,推崇文章的阳刚之美,认为青少年时期作文应展现蓬勃朝气,如火焰般炽热奔放。他鼓励子弟作 “如火如荼之文”,像韩愈、扬雄等人的文章一样,气势恢宏、雄奇壮丽,以彰显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他在教导弟弟们写作时,多次强调要摆脱平庸,追求议论纵横、才气奔放的文风,让文章充满锐气与活力。

讲究诗文的声调:曾国藩将 “声调” 视为诗文的根基,作诗作文皆强调韵律之美。他认为,通过高声朗诵,可感受诗文的韵味,进而领悟其中妙处。他精选的诗、文选本,所选作品皆声调铿锵,耐人寻味。如教导儿子纪泽作诗时,要求他熟读经典篇目,先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使古人之声调与自身融为一体,下笔作诗方能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强调作文的摹仿:在曾国藩看来,摹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是走向创新的基石。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皆有摹仿前人之处,如扬雄的多部著作皆为摹拟经典而成。他倡导子弟在作文时,用心摹仿古人间架,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如此方能快速建立起写作的架构,为日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注诗文的立意:曾国藩坚信,“于奇崛中迸出声光” 的诗文才是佳作,而这离不开超群离俗的立意。他以古人四言诗为例,教导纪泽研读经典篇目,体会其中闲适之境,强调诗文立意要脱出庸常,有深刻内涵,如此才能使文章声情并茂,文思泉涌。

(二)写作风格

关注文章的气势:曾国藩本人偏爱阳刚之美,其写作极为重视气势。他认为古文的关键在于“气”,文章应以气象豁朗俊伟为贵。他所欣赏的庄生、扬雄等人的文章,皆恢弘恣肆、雄奇俊迈。在教导儿子写作时,他指出要想文章雄奇,需注重行气,次在造句,再次为选字,且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文章整体气势的营造。

注重行文的圆润:以 “珠圆玉润” 四字要求文章,体现了曾国藩独特的审美观。他眼中的好文章,字句畅通,音韵流传,朗朗上口,宜诵易记。无论是徐陵、庾信等追求藻丽的文人,还是司马迁、韩愈等风格奇险的大家,其文章细细品味皆有“圆”的特质。他教导儿子写作时,应从古人的 “圆” 中汲取营养,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讲究作文的词藻:曾国藩深知词藻对文章的重要性,认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建议儿子纪泽作时文时,先从积累词藻入手,分类摘抄 “体面话头”,如同袁枚、赵翼等文人一样,备好手抄词藻小本,随时翻阅,牢记于心,以便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使文章富有文采。

03

当下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写作教学方面

教学碎片化,目标不明:部分教师未依据大纲要求开展写作教学,教学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与计划性。写作题目随意布置,未考虑学生的学习阶段与能力提升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生写作水平难以稳步提升。

教学方式死板,缺乏过程指导: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常见的有给题目加范文、创设情景让学生写感想、单纯讲解章法等。这些方法多集中在写作前,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过程指导,易使写作教学陷入应试化的泥沼。

点评方法俗套,评语模式化:教师在写作点评时,多采用笔头点评和范文讲解,评语往往千篇一律,如 “选材欠妥”“文采不足” 等,缺乏针对性与新颖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对教师的点评不重视,无法从点评中获得有效的提升。

(二)学生写作学习方面

写作思路打不开:部分学生立意狭窄,角度单一,思维僵化,常出现跑题现象。这既源于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欠缺,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思路闭塞;也与应试教育束缚创造力有关,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深度与新意。

对生活缺乏感悟,阅读面窄:学生生活积累匮乏,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浮于表面,写作内容空洞、情感虚假。同时,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多青睐娱乐性强、文化底蕴浅薄的书籍,忽视经典名著,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写作资源,致使文章缺乏思想性与灵气。

语言积累捉襟见肘:许多学生语言储备有限,写作时语言贫乏,常出现“心里有话说不出”“词不达意”等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侧重写作方法教学,忽视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学生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但因语言基础不扎实,仍难以写出精彩文章。

缺乏系统的练习:学生写作练习次数少,缺乏完整的作文专题训练,对文体认识模糊,练习缺乏系统性、专门性与有效性。在处理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时,关系混乱,无法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难以形成完备的写作体系。

04

《曾国藩家书》对当下语文

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对写作教学目标的启示

真情实感与创意并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弟的教诲饱含真情,其倡导的作文雄奇奔放、立意超群离俗等理念,正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追求创新的体现。这启示当下教学应引导学生摆脱套路,勇敢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展现个性与创意。

强化文体意识:课程标准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有明确要求,强调写作要有文体感。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虽未详述,但从其对文章气势、脉络、词藻等的要求可看出,不同文体应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让学生熟悉各类文体的规范与要求,避免文体混淆。

提升独立写作能力:提高独立写作能力是中学阶段的重要目标,包括考虑写作目的与对象、注重写作过程、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文从字顺、学会修改等方面。曾国藩教导子弟写作时,从立意、构思到行文、修改,都有细致的指导,如强调行气、选字造句、多读多改等。这为当下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提供了方法借鉴,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全过程,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二)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启示

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系统、清晰的写作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碎片化。借鉴《曾国藩家书》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将品德修养、知识积累、思维拓展等融入写作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写作内涵。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增加过程指导。学习曾国藩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导方法,如在写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路卡顿、用词不当等问题,及时给予启发与纠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写作技巧,培养写作兴趣。

改进点评方式:摒弃俗套的点评方法,借鉴曾国藩真诚、具体的教诲风格,给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评语。不仅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还应提供改进建议,让学生从点评中明确努力方向,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增强写作动力。

(三)对学生写作学习的启示

开阔写作思路:学生应学习曾国藩倡导的宏开思路的写作理念,多读好书,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多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时,敢于突破常规,如面对常见话题,尝试从不同角度立意,展现独特见解,使文章脱颖而出。

增强生活感悟与阅读积累:关注生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像曾国藩重视品德修养源于对生活的体悟一样,学生要用心感受生活点滴,积累素材。同时,广泛阅读经典名著、优秀美文,拓展阅读面,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思想表达,提升语言感知能力与文化底蕴。

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效仿曾国藩摘抄词藻、分类整理的方法,让学生日常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并学会灵活运用。在写作中,精心遣词造句,避免语言苍白,使文章富有文采与感染力。

加强系统写作练习:制定科学的写作练习计划,增加写作频率,进行有针对性的文体训练。学习曾国藩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每次练习后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写作技巧,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05

结语

《曾国藩家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写作观为当下语文作文教学困境提供了诸多破解之道。其丰富的写作理念与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写作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在传承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应深入挖掘《曾国藩家书》的价值,将其中的智慧融入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教师汲取其精华,优化教学;学生领悟其要义,提升素养。如此,方能让古老的家书在当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助力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语文教育的沃土里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中华书局.2022.

[2]王芳.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贵州师范大学,2020.

[3]纪玉翠.《曾国藩家书》对现代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D].青海师范大学,2018.

[4]荣凤娇.曾国藩家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42.

[5]沈妍.曾国藩写作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END-

作者丨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程启凤

编辑丨昌津平 刘瑜勍

审核丨代瑶 刘永琪 李梦柯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