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简介
李镇西,四川仁寿人,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他作为民主教学理念的倡导者,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一职。李老师荣获了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的称号,并在2000年获得“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其著作包括《做最好的老师》和《爱心与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笔记》。
课文概述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此作品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二个学习单元。该小说深刻描绘了孔乙己在封建陈腐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摧残下,逐步沦为社会的笑柄并最终被吞噬的悲惨命运,蕴含了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一、课堂实录片段(摘录自《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
(一)承上启下,衔接导入
师:同学们刚刚学了《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我认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推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呐喊》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寻找答案。
李老师在导入环节精心设计,有效地利用了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心理背景和情绪基础,通过巧妙的连接和过渡,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导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上。这种导入方式有效承接上节课的知识,还充分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交流探讨,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生: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描写衣着的语句进行思考。
生: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整体感知的教学阶段,李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谈话法这一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真正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赋予了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通过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深入探究
师: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又要说“大约”呢?
生: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生: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虽然没有直接概括,但却有暗示可寻。我提醒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师:对了,中秋节,这正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比一天凉,社会也一天比一天凉,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比一天凉!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李老师坚持问题导向,巧妙运用主问题教学法,引领学生聚焦文本,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他还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激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以此点燃并促进思维的活跃与碰撞。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观课感悟心得
(一)课堂教学民主化
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教育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教育。在整个课堂中,李老师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认真听取学生对于孔乙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从而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例如,当有同学在描述孔乙己的形象时,无论是认为孔乙己这个人放不下读书人的“长衫”,还是认为他这个人好吃懒做,没有任何行动力,对生活充满失望。李镇西老师在面对这些观点时都认真听取并给予尊重,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
李镇西老师深知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李老师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来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及想法,给同学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这让同学们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从而把握学习的主导权,成为课堂的驾驭者。此外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给同学们知识,更注重教授同学们思考的能力,落实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观念。
例如在引导同学们分析孔乙己形象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文本,仔细揣摩,主动探索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学生思维开放化
李镇西老师深知打开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致力于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他并未局限于个人的解读视角,而是巧妙地将文章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剖析。李老师不仅自己深入剖析,还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分享各自对孔乙己这一角色的独特见解。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探讨孔乙己的形象与命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思考边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更学会了如何分析其他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文本。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张宇
编辑 | 刘永琪 朱梦新
审核 | 昌津平 李梦柯 刘瑜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