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的浩瀚版图中,李镇西老师执教的《祝福》一课,犹如一座巍峨且蕴含无尽宝藏的高峰,每每攀登、研读,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与深刻感悟。
沉浸于这堂经典的课堂实录里,仿若跟随李老师一同穿越时空,走进祥林嫂那满是悲苦的世界,更借此洞悉语文教学的深邃门道与人文关怀的熠熠光辉。
课堂实录
民主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热情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从开场就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气息。没有刻板说教,他以亲切笑容、温和话语,迅速拉近与学生距离,让学生褪去拘谨,踊跃发言。当抛出“初读《祝福》,祥林嫂给你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时,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怜,有的讲麻木,课堂瞬间“热”起来了。
这种民主贯穿全程,学生发言即使稚嫩、偏颇,李老师也会耐心倾听,之后再做巧妙引导与补充。讨论祥林嫂死因时,学生观点各异,有人归咎封建礼教,有人觉得是周围人冷漠,李老师不急于评判,而是汇总各方意见后,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结合文本细节深挖,让真理在思想碰撞中浮出水面,赋予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激发主动探索欲。
深度文本解读,剖析灵魂悲剧
解读《祝福》文本时,李老师展现出深厚功底与细腻视角。先聚焦祥林嫂外貌描写,从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形容枯槁,逐句咂摸,剖析岁月与苦难如何在她身上刻下残酷印记;又深挖眼神变化,“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借眼神折射其内心希望逐渐消逝的过程,使得祥林嫂鲜活又悲戚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李老师引导学生对祥林嫂悲剧根源进行探讨,层层递进。不只停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表层,还深挖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帮凶”角色。代表封建权威的鲁四老爷的压迫、同处下层阶级的柳妈的迷信愚昧、邻里看客的冷漠等都是“杀”死祥林嫂的工具。课堂上,李老师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对话、情节,例如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的段落,剖析众人言行背后封建思想渗透,让学生领悟到社会环境全方位绞杀人性的黑暗,深化对作品悲剧性的认知。
读写融合拓展,升华情感体悟
读写结合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读完文本,李老师安排学生写作:“假如你是祥林嫂同村的年轻人,目睹其遭遇后,请写一篇日记。”此任务独具匠心,学生从“沉浸于祥林嫂的苦难”到“换位写作”,促使情感共鸣,并将其升华为文字。有学生细腻描绘祥林嫂雪地蹒跚的模样,自责没伸出援手;有的则痛斥周围人的冷漠,反思社会病态。
这一任务,不仅检验了学生阅读成果、锻炼了文笔,更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触摸人性温度,理解小人物挣扎的无奈。随后课堂进入分享环节,通过让学生倾听他人作品,来拓宽阅读视野,体悟多元情感视角,让《祝福》悲剧内核扎根心底,化为人文素养滋养。
联系现实反思,彰显教育担当
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看当下。课堂尾声,李老师抛出“当今社会有无‘祥林嫂’的影子?身边弱势群体遭遇冷漠现象几何?”话题,学生起初懵懂,细思后踊跃发言,从孤寡老人无人照料到贫困学子受歧视,桩桩件件,映照人性善恶。
李老师借此传递价值观:文学经典不仅是历史镜鉴,更是现世警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篇章,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借《祝福》这堂课,让学生懂得珍视平等、反抗冷漠,课堂知识落地为生活态度、处世准则,彰显语文教育育人重量。
灵动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李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例如在角色扮演环节中,让学生演绎祥林嫂与鲁四老爷对话的场景,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神态,瞬间盘活经典场景,人物性格得到直观呈现;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谈论热烈有序,围绕“祥林嫂几次抗争及结局”等话题,小组成员分工寻找资料、分析文本,团队协作攻克难题;除此之外,李老师采用多媒体工具巧妙辅助,适时展示旧时代影像、祥林嫂的画像等,营造氛围,帮助学生实现跨时空共情。
课后感悟
李镇西老师的这堂《祝福》示范课,是教学艺术登峰造极的展现,是人文教育的生动实践。于教学技巧,民主互动、读写联动、方法多元,为同行呈上实操“宝典”;于教育本心,借经典唤醒良知、培育悲悯,诠释语文灵魂。这堂课也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承载文化、塑造灵魂,教师应以经典为舟、方法为桨,载学生穿越文学瀚海,于字里行间品百态人生、悟处世哲思;怀揣热忱与担当,让语文之光驱散愚昧,使经典永恒,育人不倦。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修远,让我们带着从这堂课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探索前行。以学生为本,用真心去雕琢每一堂课,用真情去感染每一位学子,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相通、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精神家园。
愿我们都能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耕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培育出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富有情怀的莘莘学子,使语文教学的幽情雅韵,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流淌、熠熠生辉。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陈文琼
编辑 | 朱梦新 刘永琪
审核 | 吉慧杰 李梦柯 肖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