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语文丨周彤:于永正——从“五重”教学法中探求语文教学的策略

文摘   2025-01-01 21:02   河南  


2025



庆元旦迎新年

HAPPY  NEW  YEAR

星期三


01

一月大




一、名师简介










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法。其著作众多,有《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二、“五重”教学思想 







于永正老师深耕语文教育多年,结合自身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和古今教育理论,他提出了“五重”教学思想。

(一)重

“重情趣”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它可以分为“重情”“重趣”两大方面。于老师认为“情”是感情,教师要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上课有情;“趣”指的是教师上课要充满趣味,让学生愿意学,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对学生有情”主要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不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不以成绩衡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视角,教师才能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语文教学、上课有情”是指教师关注教材,对教学充满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语文教学有充足的热情,这样才能读懂、吃透教材,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关注重点要从教材转移到学生,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起学生对语文、对课文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也要使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趣味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

(二)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感悟和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和领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对文本繁琐的分析和事无巨细的讲解,否定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出模式。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不等同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一步步地去分析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于老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贵在“读”,“读”是感悟的最好方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备读。认真研读教材,读出教材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精妙之处,弄清板书字词的笔顺、新词义项与适用范围。第二,指导学生读书。首先,在强化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能读准确、读流畅,教师通过领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其次,在品味赏读阶段,教师要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表现手法、精彩段落等,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最后,在熟读成诵阶段,学生要能够背诵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加深理解,积累学习素材。第三,思想教育。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教材选文的思想性,“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重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关键期,语文教师要有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意识,积累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越多,学生的语言能力越能得到提高。“积累”包含语言的积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第一,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语文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高峰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注重学生的阅读和背诵,不仅要阅读教材文章,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形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多读符合年龄特点的书籍,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第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理解情感,导致自身的感受和生活体验十分匮乏。因此,于老师常带领学生去种植基地、工业园区、博物馆等地开展活动,拉进学生、书本、生活三者的距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

(四)重迁移

于老师强调的“迁移”是读的迁移,是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技巧和能力运用到课外。这种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更多的阅读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于老师认为听说读写中,“写”最为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写的迁移”,重视读写结合。若用呼吸来比喻读写,那阅读就是“吸”,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和优美词句,将“吸”入的内容建构为自身的知识,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写作就是“呼”,通过一次次的小练笔与作文,来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运用中不断的完善、建构,让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五)重习惯

于老师把语文学习习惯分为:“学习的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他倡导的学习的习惯是具体的、细节的,是针对阅读的习惯,主要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查字典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运用语言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锻炼、实践,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在练习中收获,感受到练习的乐趣。在培养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思考与启发 
















(一)坚持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学生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拥有独立思维的主体,需要教师给与尊重和关爱,于老师的教育充满着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接受度等为根据进行教学设计,每一环节、详略点都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他通过强化初读、品味赏读、熟读成诵三个阶段,引导学生感悟。课后,于老师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教授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去理解文本人物,体会文本及作者情感,在阅读中鉴赏语言,感悟文本。


(二)重视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是培养语感,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若只注重积累不注重运用,学生就难以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小随笔、小作文、小练笔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迁移”,让学生运用自己在阅读中积累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三)培养良好习惯,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影响和激励是于老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够通过教授获得,但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影响和激励。在于老师自身修养的影响下,其班级中的学生养成了书写规范、边读边思考等许多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修养,规范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则,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周彤

编辑 | 刘瑜勍 李梦柯

审核 | 刘永琪 吉慧杰 代瑶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