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专栏 | 杨卫平:微记录与名师专业成长 ——博大起自微小,精深来于平凡

文摘   2024-12-10 22:05   河南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12月7日上午,“2024年河南省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育项目河南大学初中语文班”邀请杨卫平老师进行“微记录与名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参与此次讲座的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育项目河南大学初中语文班的学员和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教育硕士。


内容简述


2024年12月7日,寒天晓破,旭日初升。

“早安呀,周六。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我已经在夜色里出发!此行河大……”杨卫平老师像往常一样,在微博记录下自己的日常。

早上8点,在一众学员们期待的目光中,杨老师如约而至。杨老师有着许多“响亮”的头衔: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特级教师、首届河南省名师、20w粉丝的微博博主……不过,杨老师还是喜欢“老杨”这个称呼,她觉得更亲切些。

本次培训会上,杨老师从教育“微纪录”为切入口,向我们分享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师生之间互相关心、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的爱,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一场讲座,我们时而大笑,时而流泪,而杨老师正是通过一幕幕感人事迹,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爱。



一、微记录:名师成长的轨迹印记


1986年,18岁的杨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罗山县龙山乡沈畈小学,担任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年轻的她认为教书不过是国家给的饭碗,所以心中对此也没有什么憧憬和追求。

那是一次偶然的契机,学生邀请杨老师观看盛开的野菊花,他们兴高采烈地采来野菊花,用灵巧的小手做一顶精美的花冠,戴在她的头上,围着她又蹦又跳又叫又闹,比逢年过节还热闹。这令杨老师沉寂了已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土地贫瘠的地方,一样可以生长爱。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杨老师感慨道:“人生之初,是学生教我当老师。”此后的漫长岁月,她都怀着这份爱和感动坚守着教育事业,而她笔下的文字便是最好的见证。

杨老师每天坚持教育写作。读书感悟、教育思考、教育故事、教育心得、教育发现、教育收获……遇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管长短,不论深浅,只是以此为乐,这一写就是30年。她说她只是一个初中班主任,但她深厚的功底和丰盈的灵魂,让她拥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那么多温暖的回忆,她说,这一切都是微记录的功劳。什么是微记录?杨老师认为微记录可以是碎片化文字和散落型影像,其形式短小精悍,文字可生动可平实,但其内容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微记录:名师能力的磨砺石


“春风化雨润微花,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我觉得最用来描述杨老师最贴切的话。

微记录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磨砺石,促成并见证了一代名师的成长。2005年,杨老师调进郑州十九中工作。这里,是新的起点。培训会上,杨老师分享了自己在郑州十九中工作15年里的微记录轨迹,从学生的成长故事到教育思考随笔,她一开始写便停不下来了。杨老师说“每天我都会去寻找一些小幸福、小确幸,然后我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一点点累计下来,到现在我记了二十五万八千字。”杨老师将这些文字发表在微博上,看的人渐渐多了,影响力也大了起来。有人建议杨老师把这些内容编辑成册,于是,杨老师便将这些小故事汇集起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笑着做教师》。之后,杨老师又相继出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老师开始做好父母》等七部畅销教育专著。

微记录是名师观察能力培养的得力助手。杨老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分享她的发现:“那是一次放学后,我为窗外极美的日落晚霞而驻足,一个孩子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恭喜你发现了学校最美的风景!’”一次意外的美景发现,将杨老师与孩子们的心灵连接了起来,于是她时常留心观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将它记录下来,再去分享、去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这份愉悦和幸福。

杨老师的微记录:

秋日的早晨,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孩子们匍匐在桌子上,恹恹欲睡。

我热情洋溢地朗声说:“孩子们,抬起头,看看窗外风景!”

孩子们抬起头看窗外。那一刻,他们的睡意被美景驱散!只见那秋高气爽的时节,明丽的阳光照在树叶儿上,树叶儿透明又清澈。那是秋天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一景,却也是我们师生生命中的美丽一瞬。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吟诵着刘禹锡的诗句,进入诗意课堂。

微记录还是名师反思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不仅要从教育教学上反思,还要从师生关系上进行反思。”杨老师如是说,而她的微记录也展现了她的教学智慧和与孩子们的相处智慧。在进行《狼》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杨老师发现了一个教学的好办法——通过课本剧的形式。

杨老师的微记录:

《狼》不是我教出来的,是孩子们自读自导自演出来的。活动前,我提议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人数不限。我以为每个组都会挑选精英,最大限度发挥优势。

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人人都参与其中。孩子是胸怀博大的,待人是平等的,他们不曾忽略任何一个小伙伴,他们在意的不是朗读的结果,而是全员参与。参与是最好的认同。

微记录最终能够成为名师科研的素材库,助力教育研究深入发展。当微记录慢慢积累得多了,我们就可以给它分分类,譬如有学科教学的、有学生发展的、有师生关系的、有生生关系的、有家校共育的、有成长评价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此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三、微记录:名师魅力的塑造镜


李希贵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名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微记录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教师与学生日常记录、教师的教学记录,而且在同事合作、对外交流、自我融通等方面同样有着“奇效”。但是生活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2017年暑假,杨老师在云南做讲座时,遇见上海的一位知名中学校长,他诚恳地说:“像你这样的第一学历,在上海是很难有机会评正高职称的。”杨老师却说:“比起‘成功的老师’,我更愿意用‘幸福的老师’来界定我自己。有了教育作为信仰,我便无所畏惧,野蛮生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杨老师用爱,陪伴着孩子们的青春成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一代代的孩子们长大,杨老师也染上了岁月的风华,但是他们仍然爱着“老杨”,就像当初“老杨”爱着他们……


杨老师的微纪录,形式是“微”的,但内容却是“丰”的:有微备忘的工作琐事、生活琐事;有或突如其来或厚积薄发的微感悟。可以说,凡所能写,无所不写!可简可丰,可短可长。由微入门,登门入室。小小的微记录,聚沙成塔,最终会化作岁月最宝贵的馈赠!


【END】

作者丨河南大学2023级学科语文 安玉蛟

编辑丨昌津平 刘永琪

审核丨李梦柯 肖淑敏 朱梦新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