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 付晓帆: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探究

文摘   2025-01-07 21:30   河南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探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在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虚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文言文有抗拒心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因地制宜法、语气推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古今汉语的差异,结合具体例句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初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改进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明确虚词

(一)虚词的概念

《说文解字》中,许慎从“意义的实在与否”对实词和虚词作了界定,即实词具有实在意义,而虚词无实在意义。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则从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的角度界定了实词与虚词,即 “凡是有义理可解者就是实词,无义理可解则为虚词”。王力在其《中国现代语法》中则从语言结构工具的视角将虚词界定为“凡不能表示概念但能作为语言结构工具的就是虚词”,并认为虚词包括连词、助词、代词、介词、副词、叹词和语气词七类”。

从性质上来讲,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均为不具备完整词汇意义但符合语法或意义的词汇。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虚词既包括人称代词,也包括疑问代词和语气词。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1.修饰语音

虚词在语音修饰上主要是为句子音节作补充,从而使句子更为舒缓。例如,《隆中对》中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之”的作用是作为前后两句的桥梁,从而使句子节奏更加整齐、工整。

2.表示语气

《论语》中呈现了较多表示语气的虚词。例如,《微子》“使子路问津焉”,“焉”字使句式具有停顿感;《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字的作用是表达语气的坚定;《桃花源记》中的“不复出焉”,“焉”字使文章蒙上一层感叹的意蕴。另外,《岳阳楼记》中的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则表达了范仲淹无知音可寻的落寞之情。

3.强化逻辑

强化语句的逻辑性是虚词的重要作用。例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篇列举诸如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的人生轨迹,然后并利用虚词“故”阐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在行文逻辑上,孟子通过列举事例作为铺垫,随之借用虚词道出所述哲理,而不是直奔主题,强化了语句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三、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体要求包括:

1. 拓展学习目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要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还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2. 调整教学重点

新课标不再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有清晰的理解,而是以理解和梳理经典词汇、功能词汇和经典句型的含义或用法为主,注重在阅读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四、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尽管新课标对文言文虚词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观念,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2.学生对文言文有抗拒心理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从而产生抗拒和恐惧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策略

由于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且用法灵活,因此在学习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首先在分清词性的基础上,要掌握虚词的具体意义和语法作用,这是理解其用法的关键;同时要注意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避免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代入到文言文中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在掌握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后,要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来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语境分析法、语句分析法、语位分析法、语法分析法、代入检验法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理解能力:

因地制宜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或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语气推断法: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气和上下文,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如,“而”字在《赤壁赋》中作为转折连词,表示“可是、却”的意思。通过理解句子的语气和上下文,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语言结构推断法: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推断虚词的用法。例如,“之”字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代词、助词或动词,其用法取决于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通过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古今异义对比法:通过对比古今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具有关联继承性,通过对比古今异义,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及其演变过程。

例句分析法:通过回顾过去学过的虚词例句和相关知识,快速理解新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一个虚词可能有多种用法,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六、具体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本闻将进一步探讨初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策略: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许多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之”字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代词、助词或动词。通过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和使用规律,可以理解其用法。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之”作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学生可以理解“之”在这里的用法。

2.古今异义对比法

通过对比古今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如,“而”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连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转折关系,有时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在《赤壁赋》中,“而不知其所止”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翻译为“可是、却”。通过对比古今异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例句分析法

通过回顾过去学过的虚词例句和相关知识,快速理解新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一个虚词可能有多种用法,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例如,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之”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学习内容。通过分析句子的上下文,学生可以理解“之”在这里的用法。

4.情境模拟法

通过模拟古代的生活场景和对话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虚词的用法。例如,可以模拟古代文人之间的对话或书信往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虚词。

例如,在模拟古代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时,可以使用“之”、“于”、“以”等虚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和语气。通过情境模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七、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为了评估和改进教学效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测试与反馈:通过定期测试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立学习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他们在文言文虚词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通过对比和分析学习档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持续反思与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因地制宜法、语气推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教师还需要采取定期测试和反馈、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学习档案等措施来评估和改进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的目标,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桑延明.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之整理分析[J].人生与伴侣,2024,(44):70-72.

[2] 叶春雷.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攻略[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4,(02):68-72.

[3] 徐聪慧.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3.

[4] 王丽.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06):7-8.

[5] 姚永宁.文言虚词分析及其教学措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6):31-33.

[6] 王雅茹.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付晓帆

编辑 | 朱梦新 吉慧杰

审核 | 代瑶 刘永琪 肖淑敏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