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缀,履践致远。”河南大学始终秉持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信念,为了有效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2024年12月8日下午,“河南省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河南大学初中语文班”邀请丁亚宏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丁老师围绕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以及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落实新课标,构建新课堂”的专题讲座,此次参加该讲座的学员有省级骨干教师和河南大学24级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的研究生。
丁亚宏老师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育科研管理部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正高级中小学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原名师或省级名师工作室导师。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培训、考试命题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各级各主题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中做专题报告近百场。
一、
妙笔画“新”花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在“变”与“不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丁亚宏老师凭借深厚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对课标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在教材修订的“不变”、阅读部分的“变”和写作部分的“变”中总结出新课标对语文教育者的真正要求。
首先,丁老师提出,新课标需要教师创设真实情境,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学科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立场,关注个体差异;落实“以评促教”理念,发挥教学导向作用。这是新课标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的具体要求。另外丁老师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任务,还是整个教育的任务,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强化实践建构知识是重中之重。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方面,丁老师以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为案例,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只阅读《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两本书,阅读的任务量减少,相应的两本书所承担的责任直线增加。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用这两本书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将附在纸上的新课标,实实在在的运用于新课堂。
接着,丁老师将目光聚焦于课程理念中蕴含的教学目标,提出四个问题,“用什么教学”、“怎么教”、“怎么评”和“怎么学”。丁老师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回答了这四个问题,第一,要用具备时代性和典范性的课程内容来教学。第二,要在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第三,课程评价时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第四,学生将新课标落实的新课堂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并且丁老师举出例子来反省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少部分语文老师以新时代为背景,让学生说出曹操的雄心壮志和陶渊明的避世归隐对我们面对挫折如何选择的启示。对于此,丁老师指出其中的弊端,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乱不休,文人和枭雄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是符合个人风格与时代特点的必然事件,而我们身处在当今社会,如何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答案呢?学习是汲取知识,感受其风骨,并非强加联系。
最后,丁老师希望语文教师都能具备新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机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宜的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崇高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
躬行悟“真”道
丁老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提到如何实践核心素养时,丁老师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需明确论证方法的标志,然后通读文章并根据标志找出对应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划线和问题引导,让学生学会聚焦和筛选,以便更有效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
同时强调了考试中对特定能力的直接考察方式,与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表现。提出在考试中,应明确考察点并给予相应分数,而日常教学则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预习情况。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取舍,利用课文作为例子进行有效教学,避免无效讲授。此外,讨论了快速浏览技巧的使用以及默读速度对教学节奏的影响,呼吁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用于阅读和理解,确保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语文教师在名著教学中,通过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书馆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角色应从简单的监督者转变为指导者,通过每周分配阅读任务,下一周检查阅读成果,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与理解。此外,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应结合文本进行,避免生硬的PPT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应用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描绘来表现情感,如高兴、艰难等状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此外,强调体系化的知识学习,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使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本,而是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实践中。
新的语文教材不再侧重于语文基础学习,转而强调主题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方式和命题趋向于实际情境,强调阅读理解与情境结合,以及跨学科学习。强调课堂内容应贴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知行合“一”路
丁老师提出了在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学习项目和任务群推进教学。老师需深入理解课后练习,并提前备课,利用单元导语和阅读综合实践强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性。通过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注重教学活动的一体化设计,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紧接着,丁老师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对单元教学的反思,提出单元教学需注意发掘其整合的可能性,同时保持对单篇教学的重视。提倡在单元整体框架下进行单篇精读和多文梳理,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此外,还讨论了任务群和大单元教学方法在实用与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与教学设计的综合性。提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学类文本的布局,如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设计具有整体意识的大单元教学。讨论还涉及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段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适时设置任务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最后,丁老师讨论了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寻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规律,而非过多纠结于文本间的人文主题比较。建议学生在起标题时,将讨论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标题中,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和聚焦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比较阅读可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要素的规律,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此外,还讨论了单元整体布局下课文的选择和教学方法,强调了根据单元要求选择课文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活动探究单元,需要聚焦特定的教学目标,如冲突、人物语言学习等。同时,强调了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表面内容,还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丁亚宏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的独特看法,向在座的诸位学员传授了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思想,表现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能力。此次讲座令在场的学员感触颇深,只有深耕于一线教学前沿的老师才会对新课标的落实有切身体会。相信在座的语文教师和未来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生能够对新课标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呈现出鲜活的、全新的语文课堂。
作者 | 侯柯宇 余冉 常营玉
编辑 | 吉慧杰 朱梦新
审核 | 刘永琪 肖淑敏 李梦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