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余冉:《扬州慢》绕不开的空城之悲

文摘   2025-01-12 21:30   河南  

摘 要: 南宋姜白石,词坛杰出的作家。他的词多写个人孤傲的襟袍,其中隐含着身世家国之恨;艺术上结构完整、音节响亮、字句灵动,以想象托起词风,用比兴显其神韵,具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清空(张炎《词源》)风格。《扬州慢》是姜白石较早的作品,起首八字,不用词藻修饰,以“拙、重、大”的笔墨概括出想象中扬州昔年繁华的景象。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的往日淮扬越是盛大,读者感受到的“空城”悲痛越是深刻。

关键词: 儒雅精微;《扬州慢》;空城;骚雅

情入词中

词与诗作为两种文体形式,历来被人们同时提及,感时伤怀,歌功颂德,怀才不遇,离家思乡,壮志难酬……只要有所感,必会有所发。“不平则鸣”“缘事而发”的创作理念成为文人作诗填词的一种默契。在唐诗宋词中走出来的古代文人,衣袂之上绣着抒情二字,或喜或悲、或洒脱或抑郁,研墨落笔间文章已大成。在诗词之中,词与音律的联系最为紧密,作者在填词时会着重考虑曲调音韵的和谐统一,将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南宋的白石道人,不仅精通文学而且深谙音律,以自度曲《扬州慢》将婉约词推入“儒雅精微”的境界。

  歌吹《扬州慢》

(一)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二)原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 )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他的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交游、酬赠等等。在词中,作者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之情,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不受重用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前尘战事

扬州城于众多诗人笔下是仙境般存在的名都,却因战争变得生灵涂炭。1129年即南宋建炎三年,金国骑兵奔袭南宋朝廷所在地“扬州”,导致扬州遭遇了严重的屠杀和破坏。这次劫难中金国先头部队率五百精锐进入扬州城大肆抢掠,更有甚者,焚烧摘星楼,“十年一觉扬州梦”就此被惊醒,转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处处空城悲

(一)竹西无佳处

《扬州慢》作为一部表现城市兴衰的感性历史实录,在保留白石道人“骚雅、清空”的文笔风格时,又添凄冷之感。上片以“名都、佳处”起笔,却用“空城”落墨,初显对比意味。未见到实际情况之前的白石道人“解鞍少驻初程” ,稍作休息,心情畅快。但是信马走过,看到如今的扬州“荠麦青青,满目疮痍。”又想起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锦都,心中凄然,极目望去农事荒芜,情感更胜。哀痛之下想到山河破碎,国土流失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战争。于是写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诗句;荒废的台池,苍老的树木,在这种萧条的气氛下,纵然过了多年,对战争仍充满了愤恨,作者这样写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意,他的情绪随着眼前景色的变换不断叠加,内心的忧国忧民仿佛喷涌而出,这时暮色黄昏下,一声清寒的号角萦绕在“空城”上方,激烈的悲伤突然化成一股幽怨,让作者的心中的“空城之悲”遍布扬州各处。

(二)国破动山河

如前文提到的“空城”之悲,作者认为单单是城空了吗?城是为何而空的呢?赵宋吸取建国时“陈桥兵变”的教训,极力打压武将的权利,提倡“以文治国”,武将在军中调动频繁,“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事情时有发生,边防的战斗力被削弱,当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失去作用时,遭到侵略是必然的结果。更何况宋朝的人文、经济十分发达,远超周边国家,自然容易引起他国的觊觎之心;外敌来袭,山河飘摇,借空城之悲,寄国破之殇。

战争残酷,跻身于乱世之中的人民更难生存。曾经夜市千灯,鱼龙飞舞的长街变得空荡,“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温柔乡被战火焚为灰烬。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词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其实并非真的骑马走了十里路,只需要在田野间一望,便可见到荠菜和荠麦长在一起的荒芜景象,连解决温饱问题的粮食都无人打理,此番萧条,更显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为前尘往事。

事实上,自扬州城破到词人路过,期间已过十五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从未想过重整山河,收复失地,安置流民以致扬州还如初遭劫难般破败,再无往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温情。黄昏中听到呜咽的号角,恰似离人的低泣,声声送来凄寒,深沉的声音,厚重的愁绪弥漫在空城的角落;繁华不再,社会混乱,百姓流离失所。借空城之悲,感家亡之痛。

一词写两城

《扬州慢》的上下阕缓缓向世人展现城中的今昔景象,姜夔用一首词描绘出了两座城,他眼中的萧瑟破败和杜牧笔下的珠帘参差。词人将典故融于字里行间,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无情,朝廷的腐败,并且对战后的扬州城更生怜惜。下阙写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用杜牧再回扬州的惊讶来暗示如今城郭的面目全非。“豆蔻、青楼”都是昔年杜牧生活在扬州看到的实况,能够让一代文豪反复写诗赞美到“难赋深情”的转变,从侧面衬托扬州的变化之大;“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城中已遭荼毒,作者为什么还会说“仍在”呢?“仍在”意味着只有它还在,暗示其他景点都已不再,国泰民安之时二十四桥上的行人络绎不绝,热闹如斯,如今月落江中,寂寂无声,凄怆之意油然而生。

“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鲜艳的芍药,寂寞的在桥边生长,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无人问津,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是芍药又不局限于芍药;姜夔在自序中已经交代了面对扬州城现状所产生的悲痛,今昔交织,对比反衬,虚笔勾勒,在创作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但始终绕不过这空城之悲,直言扬州的落魄,将感时伤怀的情绪,国土沦丧的痛苦推向了高潮。词中处处充满的“悲城”但不是由作者正面发出的慨叹,而是用诸位诗人笔下的往日盛景让读者自己品味到城之空,城之悲。

正如缪钺所言“同为忧国伤时之作,稼轩词如钟鼓镗鞳之响,白石词如箫笛怨抑之音”。

结语

纵然在词坛中《扬州慢》会受到“意象堆砌” “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评价,但其情感上的动人与深刻仍旧让这首词流传至今。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悲城之意尽数流泻于纸上。浅声无言的图景中传递着久远静穆的凝望,这是姜夔对含蓄婉转风格的卓越创造,词韵游走在语言格律之间,不着痕迹,优雅精致的书面语言的使用代表了姜夔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蒋建武.浅谈对比手法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2,(08):22-23.

[2]孙绍振.扬州衰败的悲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J].语文建设,2022,(11):3639+44.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2.11.026.

[3]张开斌.《扬州慢·淮左名都》里的“黍离之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0):54-55.

[4]李宝铮.从王国维《人间词》看其“隔”与“不隔”理论的个人实践[J].中原文学,2024,(26):51-53.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余冉

编辑 | 刘永琪 刘瑜勍

审核 | 昌津平 吉慧杰 朱梦新

铁塔语文学刊
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创办。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平台,立足教育与思想,注重人文与学术。爱阅读,爱思考,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