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超越”
语文教育思想
窦桂梅,女,中共党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她多年来深耕一线,提出“三个超越”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立人”的教学目标等,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超越教材
窦桂梅老师认为,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学好教材、教好教材。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
当然,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从而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比如六年级下册中,有李大钊女儿所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的认识或许不够深刻,窦老师便以这篇文章为基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她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最后定稿,培养了他们整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描绘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二、超越课堂
窦桂梅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内,生命得以增值。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坐在课堂上埋头苦学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在课堂上好好学语文,生活本身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在生命的成长中。为了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窦桂梅老师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三、超越教师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关系。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总 结
在教育领域,窦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超越”教学理念及其相关实验,宛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带来了极为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启发与思考。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超越固有习惯的束缚、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挑战自我极限的艰辛而又伟大的历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学生未来的茁壮成长、为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积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厚重的基石,使其在未来的漫漫征途中能够砥砺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杨宁
编辑 | 李梦柯 刘瑜勍
审核 | 肖淑敏 吉慧杰 朱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