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既蕴含着散文的一般特质,又别具一格,展现出独有的个性风貌。回忆性散文突出“回忆性” ,它宛如一坛历经岁月沉淀的美酒,是作者在时光长河中穿梭,凭借丰富人生阅历精心酿制而成。当作者再次开启往昔岁月的闸门,沉浸于回忆的漩涡之中时,他们不仅仅是在重温昔日的场景,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亦或是从那尘封已久的旧时光里挖掘出珍贵的精神宝藏,重拾奋进的力量,从而使自我的情感体验得以淬炼、净化,并在升华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这种独特的散文体式,与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往往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叙事脉络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真挚深沉的情感;同时,又依循着情感的起伏涨落、汹涌澎湃来铺展叙事的画卷,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灵交响乐,精准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尤为独特的是,回忆性散文拥有 “过去的我” 与 “现在的我” 这样两个鲜明的视角。“我” 既是往昔经历的亲身体验者,亲身感受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丝情绪;又是回忆的主宰者,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对过去的一切进行筛选、重组与审视。“现在的我” 对 “过去的我” 所秉持的看法和态度,交织成了回忆性散文中那独特的回看与反省意识,这种特质犹如点睛之笔,使其主旨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更加深沉厚重、耐人寻味,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宝库,等待着读者去探寻、去挖掘其中的智慧与感悟。
1.非虚构性
回忆性散文乃是作者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时光磨砺与丰富阅历积累后的沉淀结晶,是对往昔自身真实经历的回溯与审视反思。当作者开启回忆之门,往昔之事一一浮现,其当下的情感会如影随形地投射于所忆之事的每一处细节以及整个回忆进程之中。这种回忆之所以具有独特价值,关键在于它以一种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长河的特定瞬间所独有的生命体悟和情绪境况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宛如一面镜子,清晰且真切地映照出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的存在状态与心灵印记,让读者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那段真实可感的过往岁月,以及作者彼时彼刻的真情实感,从而在文字构建的回忆世界里感受生命的真实与历史的温度。
2.双重叙事视角
回忆性散文里,过去的 “我” 作为体验主体,曾亲身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以纯真、懵懂或者热烈的姿态沉浸于每一个当下的瞬间。而现在的 “我” 则承担着回忆主体的角色,站在时光的彼岸,以更加成熟、睿智且富有洞察力的目光回望过去的种种经历。这种视角的转换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往往会引发一定程度的 “冲突”。具体而言,这两个 “我” 常常构成自我批判或自我发现的关系。过去的 “我” 所展现出的幼稚、冲动或者懵懂无知,在现在的 “我” 看来,或许是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而过去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坚韧与善良,也会在当下的回忆中被重新发现和珍视。
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童年时期的小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既有对她粗俗习性的些许厌烦,又有对她质朴关怀的暗暗依赖。而写作时的成年鲁迅,则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更深刻的层次去重新审视这段童年经历和阿长这个人物形象。他不仅看到了阿长身上那些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善良,更对自己童年时的懵懂和狭隘有了新的认识,这便是回忆与反思两个立场的鲜明呈现。
双重叙述视角对于回忆性散文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避免了单一视角可能带来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通过两个 “我” 的视角切换,读者能够看到更加全面、真实的故事全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同时,这种视角也强化了作品的反思性,引导读者与作者一同深入思考人生的种种经历和成长的轨迹。它使得叙述更加多元有序,犹如一幅绚丽多彩却又层次分明的画卷,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交织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读者也因此能够从多个维度去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百态和生活的真谛。
3.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
回忆性散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为文章带来了审美趣味上的丰富性。不同的语气、语调在文中穿插,避免了叙述的单调,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会儿沉浸到过去那个充满独特体验的情境之中,感受当时的心境,一会儿又能站在作者当下回忆反思的角度,体会更为复杂、深沉的情感,从多层面去感受文章的韵味,增强了文章整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藤野先生》作为典型的回忆性散文,它兼具叙述和抒情,把作者留学日本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等经历娓娓道来,比如描述在课堂上初见藤野先生的场景、藤野先生帮 “我” 修改讲义等情节时,是用符合当时作为体验主体的语气在叙述,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时光的点滴。同时,文中又夹杂着抒情的部分,像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当时一些国人麻木不仁现象的悲愤等,这些又是以回忆主体当下的角度抒发的情感,还穿插着部分说理和议论,像对 “正人君子” 之流的批判等,多种叙述语调、语言风格的融合,让这篇散文极具审美价值,也让读者能从多方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深刻内涵。
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体式,依据回忆性散文的体式进行文本教学解读
对于一堂优质阅读课而言,准确的文本解读是关键,而这需依据文本体式。以《老王》为例,在研读时需明确其作为杨绛回忆性散文的个性与独特之处,以及理解、感受和欣赏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要点。
从体式角度出发,《老王》教学内容的核心应是引领学生体会文中精准的言语表达,将重点落实在作者对老王 “活命” 状态的独特个人感受上,而非对作者这种感受进行概念化、抽象化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老王外貌、言行举止的语句,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体会老王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他复杂而独特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回忆性散文的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学目标要考虑作者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一种是冷静的、严正的叙述语调,另一种是嘲讽的、调侃的叙述语调。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两种叙述语调所产生的情韵和意味。
3.关注作品中作者的双重叙事视角
在研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一回忆性散文时,我们需着重留意作者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文中存在着两个 “我”,其一是 “当时的我”,也就是处于童年时期的萧红,彼时的她尽情地沐浴在自由与快乐的光辉之下,学生们借助对文中关键且特殊句式的细致品读,初步领略到了这一情感状态。而 “现在的我”,即创作此文时已然成年的萧红。对于那段在园子里无拘无束、充满欢乐的生活的深深怀念与热切向往之情,当然也包涵着对祖父的深切怀念,显然,引导学生体会并认识到这一层深沉的情感意蕴,乃是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苏苏.情境教学法在部编本初中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23.
[2]郝爽.初中回忆性散文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3.
[3]童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
[4]童清.初中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1.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刘晓静
编辑 | 刘永琪 刘瑜勍
审核 | 代瑶 吉慧杰 朱梦新